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說“想當年......”

唸叨着從前的經歷和趣事

我們則是歪着小腦袋,忽閃着大眼睛

對從前的那些歲月充滿了好奇

不知不覺中開始想象起祖輩父輩們的生活

今天,小新就帶你從70年代看起

跟隨一組老照片看高新區的巨大變化

有日常生活有建築變化

每一張照片都承載着

這座城市的過往歲月和人們的永恆記憶

70 年 代

70年代的鄉村

還是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

兩個姑娘正在河邊認真地清洗着養蠶匾

70年代初

通安金墅老街買雞橋畔

人們搖着小船

穿梭在古橋老宅間

70年代初

橫塘鄉供銷社的6名社員

正用船開展向農村送服務活動

船上滿載着農戶們急需的化肥和農具

70年代

生產隊的隊員們在稻田裏進行集體勞動

他們頭戴草帽,頂着烈日耘鏜水稻

70年代末

獅山村一隊引進機械化開溝

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70年代

西津橋大街

宣傳欄前圍着很多讀報人

70年代

楓橋鄉農科站探索科學種糧

開展溫室育秧

1979年

橫塘鄉青春大隊倉蒲橋

第一幢農民小樓拔地而起,格外氣派

70年代

楓橋鄉的農業生產四千方

吸引外國友人前來參觀

80 年 代

1985年4月

楓橋鎮獅山村一隊

農民們正辛勤地播撒種子

80年代

楓橋鎮毛家村部的電話程控交換機前

一位接線員姑娘熟練地操作着

80年代

寒山影劇院(楓橋影劇院)

這裏可能是很多高新區人第一次看電影的地方

滿滿的都是幸福的回憶

80年代

通安鎮召開先進代表大會

會後代表在會場外合影留念

80年代初

楓橋鄉塑料廠新購的第一輛北京吉普車影

那時候的汽車還是稀罕物件

駕駛員小夥一臉的喜悅

90 年 代

90年代

高新區進行了第一次動遷

大部分獅山村的居民集中在獅山東南側

按照統一圖紙建造小別墅

90年代的通安鎮

馬路邊擺滿了的攤位

趕集的人們流連在琳琅滿目的商品前

90年代初

楓橋鎮支津村包巷上(現綠寶廣場北)

一棟民房即將竣工

主人爲客人們準備了豐盛的上樑盤

90年代末的鎮湖

老伯伯在收聽紅燈牌收音機

奶奶在做刺繡

時不時地被傳來的歌聲吸引

90年代的鎮湖

刺繡是農家主要傳統副業

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一對年輕的姐妹在絲瓜藤下刺繡

90年代

在濱河路上開設了鴻濟乒乓球館

圖爲國際乒聯成員參加開業儀式

1999年

“蘇州旅遊節--園林古鎮水鄉生態遊”

在高新區蘇州樂園開幕

今年是建國69週年

改革開放40週年

在祖國不斷繁榮富強的同時

高新區也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

↓↓↓

1

那時候,孩子們

在簡陋的跑道上玩得不亦樂乎

如今,孩子們

在綠草如茵的操場上喜笑顏開

2

上世紀30年代

當時的農民住的是自己蓋的草房

如今的高新區鄉村

寬敞美觀的民居分佈在青山綠水中

農民的收入和幸福感也節節升高

3

那時候,幾戶人家共用一口井

如今,高新區人住進了自己的套房

幸福生活纔剛剛開始

4

那時候,村村都有廣播站

人們從這裏聽戲曲,消磨時光

如今,新區人的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

家門口就有喫喝玩樂的好地方

5

那時候,農戶們還在用人力打穀

如今,高新區農田都機械化了

從耕種到收割,方便了太多太多

6

那時候

人們將食物都掛到老房子的樑上

防止被老鼠偷喫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新區人住進高樓

冰箱洗衣機成爲標配

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了

每一張照片都留着一個故事

每一張照片都記錄一段歷史

看到這裏

大家是不是紛紛陷入了回憶的漩渦呢?

我們看不到時間

卻能感知我們在變化

相信,蘇州高新區會變得越來越好!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

再不做以下步驟

一不小心你就要錯過小新了!

第一步

第二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