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柯橋在改革開放中崛起,被譽爲“託在布上的城市”。

進入新時代,柯橋搶抓“一帶一路”機遇,開始向“國際紡織之都”邁進。

在柯橋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意大利設計師李德妮正在構思她的新作品。今年5月,柯橋啓動中歐時尚夢工廠項目,首批20家歐洲企業入駐。

“這裏有高科技的企業,爲時尚設計提供最好的原材料。我們帶來意大利的時尚元素,共同合作來創作更好的產品。”

11月16日,在遙遠的米蘭,柯橋與這座“世界時尚之都”簽署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依託這塊“布”的集聚輻射效應,兩地間經貿、旅遊、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

這塊“國際化”的布是由30多年前一條自發形成的“河邊布街”孕育而成。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柯橋“河邊布街”

在柯橋老街,今年50歲的沈炳法踏上一座名爲“柯橋”的小石橋,講述當年自己爲買賣雙方牽線搭橋的場景。

↑船上交易場景

80年代初,踏着改革開放的浪潮,以鄉鎮工業爲主體的紹興紡織工業異軍突起,紡織交易也如同雨後春筍般繁茂起來。大批烏篷船載着客商在船上看樣訂貨,河邊的街上、104國道兩旁川流不息。

“現金交易,十塊的,一蛇皮袋一蛇皮袋,全國各地的人,人擠人,那個時候生意交易就這麼火爆。”

爲規範市場秩序,1988年10月1日,多功能封閉式的“紹興輕紡市場”開業,4年後,更名爲中國輕紡城。

↑1988年,紹興輕紡市場開業

2000年開始,中國輕紡城大力建設中部國際貿易區,從傳統的一家一戶攤點式的交易模式改造爲公司化交易模式。同步進行的城市建設,用6年左右時間建設100幢左右高層商務大廈、企業總部大樓,則爲布商開展國際貿易構築了成長空間。

布商陳振國:

“國際貿易中心繁榮起來,政府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們經常到外面去參展。貿易金額逐步壯大,以前一兩百萬美金,目前做到1000萬美金左右。”

↑輕紡創意園

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爲了應對紡織產業出口的下滑,柯橋開始摸索科技創新和時尚創意的“雙創”之路。中國輕紡城創意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徐舒:

“在規模上面,產業已經做到了樓層的天花板,想要更上一層樓,就是要從前端加強科技創新,後端依託於創意設計。設計服務產值達到了兩億多,它帶動下游的服務對象產生的銷售有240億。”

↑中國輕紡城全景

而今,中國輕紡城已成爲全球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全球每年1/4的面料在此成交,市場成交額達到上千億元。柯橋外貿經營出口從 2000年的5億美元增加至 2017年的101億美元。柯橋區中紡CBD建設辦副主任宋坷臻:

“以時尚科技加人才三駕馬車來拉動整個輕紡產業進一步向上游發展。比如說建立東方米蘭國際時尚展集中發佈中心,紡織企業未來向服裝類時尚類發展,打造一個服務的平臺。”

改革開放以來,從河邊布街的一塊坯布,到夢工廠的一件高端成衣,從“馬路布街”跨越到“世界布市”……“託在布上的城市”柯橋去年全區人均GDP達到20萬元,位居全省第一,實現由一個小鎮到一座新城的飛速跨越。

柯橋區委書記沈志江:

“沿着一帶一路,我們現在在搞展會。我們通過設計的集聚,會展的提升,把原來印染加市場這個格局拉高一個層次。我們提出月月有會展,天天可時尚。我們到年底,希望引進一百家歐美的設計單位。”

來源:浙江之聲記者沈亭亭、解梓笛,蔡海江,胡勁松

編輯:白植清

審稿:夏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