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

产道异常病人的护理

【考点1】产道包括骨产道和软产道,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通道,产道异常可使胎儿娩出受阻,临床上骨产道异常多见。

【考点2】骨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骨盆三个平面狭窄、畸形骨盆。

【考点3】骨盆入口平面狭窄是指入口平面呈横扁圆形,常见于扁平骨盆。表现为胎头衔接受阻,为继发性宫缩乏力。

【考点4】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表现为临产后先露入盆不困难,但容易形成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使产程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考点5】骨盆三个平面狭窄是指骨盆入口、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均狭窄,每个平面径线均小于正常值2cm或更多,称为均小骨盆。

【考点6】软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为外阴异常、阴道异常、宫颈异常。

【考点7】软产道异常可影响胎头娩出,容易发生软产道裂伤、出血、感染。

【考点8】中骨盆和出口平面狭窄孕妇应遵医嘱做好阴道手术助产和剖宫产的术前准备。

初级护师

影响分娩的因素

【考点1】影响正常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以及精神心理因素。

【考点2】产力是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腔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

【考点3】临产后正常的子宫收缩具有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缩复作用的特点。

【考点4】正常宫缩每次开始于左右两侧宫角,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部集中,然后再向子宫下段扩散,引起协调一致的宫缩。

【考点5】子宫底部收缩力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变短,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

【考点6】腹肌和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主要辅助力量。

【考点7】腹压在第三产程中可促使胎盘娩出。

【考点8】骨盆各平面径线的大小关系到胎儿能否顺利入盆以及分娩,其中尤以入口前后径、中骨盆横径、出口横径为重要。

【考点9】分娩时,胎儿沿骨盆轴完成分娩机制。

【考点10】骨盆倾斜度是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考点11】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考点12】初产妇一般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口后扩张,经产妇的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口扩张同时进行。

【考点13】随着产程的进展,子宫口从指尖逐渐扩大直至10cm, 使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考点14】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

【考点15】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临床以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

【考点16】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为11.3cm。

【考点17】胎头俯屈后胎儿以枕下前囟径通过产道。

【考点18】矢状缝、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记。

【考点19】胎头屈曲后胎儿以枕下前囟径通过产道。

主管护师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考点1】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中,资料收集查阅的内容包括体温单、诊断、治疗、检查和病程记录,以及会诊、手术、护理、放射检查等资料。

【考点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中,资料收集有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两种方法。

【考点3】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通常为住院患者)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称为医院感染发病率。

【考点4】医院感染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数/观察期间住院患者数x100%。

【考点5】用来统计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为医院感染罹患率。

【考点6】常用于表示较短时间和小范围内感染的暴发或流行情况的指标是罹患率。

【考点7】在一定的时间或时期内,在一定的危险人群(住院病例)中实际感染(新、老医院感染)例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医院感染患病率。

【考点8】进行现患率调查必须强调实查率,只有实查率达到90%~100%,统计分析的材料才有意义和说服力。

【考点9】实查率=实际调查病人数/调查期间住院病人数x100%。

【考点10】通常,在相关的院务和业务会议上,以每月一次由感染监控人员报告医院感染监测、调查的结果,作为进一步开展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