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公元前?—公元前60年),字子卿,据史料载,其远祖苏忿生为周代司寇,由关内徒迁武功杜陵,世代定居,武功遂为历代苏族郡望。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苏武陵园位于武功古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的台地上,穴位东向,北辅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墓呈圆锥形,高约3米,直径11米,墓前竖有清乾隆时期时士及第兵部侍兼副督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武墓”等石碑,1957年5月3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武陵园内苍松翠柏,芳草萋萋,形成“园内陵秀、碑石霭去头”的肃穆凝重气氛。然而,那些毫不显其雄奇俊伟、雍容华贵的风格,却令人久久地深思,扼腕着他的高风亮节。从汉朝以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苏武陵园祭祀活动年复一年。特别是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苏氏后裔身在天涯,情系故土,近年回故乡祭祀苏武的人越来越多。

苏姓子孙繁衍昌盛,部分陆续迁居海外,成为华侨华人。这些苏姓宗亲不忘宗本,至今仍有以“武功”或“卢山堂”名称做为他们的灯号、族徽,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即为其中之一。该会成立于1937年,一直以“武功”二字做为族徽,宗亲会会歌中唱道:“……苏武大名垂宇宙,留胡久不归,大节永不亏,平陵侯,典属国,武功称族徽……”

古往今来,史书、诗词、戏剧均载有苏武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激励着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苏武陵园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祭祀活动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盛况空前的苏武文化艺术节。因此,历史悠久的苏武陵园祭祀活动,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