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兒跑進房間大哭,秦姐的母親趕緊去安慰外孫女,過了一會出來告訴秦姐:“娃說‘好久沒喫我媽包的餛飩了。”秦姐說完,又小聲嘀咕了一句:“我說要享受第二個“童年”,那必須有老母親呀,要不然就成孤兒了。

世上沒有返老還童之術,但卻有重溫“童年”的選擇。人生的順序,並不聽命於時間的號令,還在於徜徉於時間中的我們如何選擇。

秦姐今年56歲,她常常說:我現在就是個老小孩兒,我不打算進入老年,我要第二次享受“童年”。

秦姐每天都很忙,早上8點多鐘去菜市場逛一逛,東挑西揀,布袋裝個半滿就得回家,因爲要給85歲的老母親梳頭。有一次,秦姐因爲在路上跟鄰居聊天回家晚了,母親埋怨她不守時。秦姐一邊捋着銀髮,一邊反駁:梳頭又不是坐出租車打表,晚了還能多花錢嗎?

母親不屑地回答:我從小打壘球、學俄語、每天都要梳頭,這些都是老規矩,不像你們,根本不講規矩。”

“行行行,你最講規矩。”說完用梳子把鬢髮仔細捋順了。

早晨的爭吵,只是這對加起來141歲的母女吵架日常的開端,她們往往還會爲米飯蒸多了、喫什麼水果、電視機聲音太大而爭吵。有時候慪氣多了,秦姐選擇離開家避避風頭。她會蒸幾籠饃、包幾屜餃子、再燉一鍋肉,叮囑丈夫按時給老母親“熱飯”,自己則跟“老閨蜜”組團去國外旅遊。

不久前,秦姐纔去馬來西亞玩了一週,“趁着胳膊腿還能動,到處走走看看,心情好了,人才能感受‘童年’的快樂。”在馬來西亞,秦姐想考個潛水證,但老姐妹們勸她放過潛水教練,畢竟人家還要做生意,不能把時間都花在教她一個換氣就學了半小時的人身上。

熱情、開朗、快樂的秦姐,其實並不是一個天生樂觀的人,她經歷過下崗失業、母親重病等各種人生波折,但她依然相信“快樂”“幸福”纔是人生目標。她說:“誰的人生不苦啊?人都苦,但是隻要心態好,就能把苦變成甜,我想找到第二個‘童年’,就得像個小孩兒一樣,凡事都不那麼計較。”

秦姐說話抑揚頓挫,中氣很足,就像80年代電影中的主角,總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樣子,她看起來其實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這歸功於她多年來堅持運動的習慣。

秦姐說自己開始運動,完全是快遞員的一句話。有一次女兒給她郵購了兩箱蘋果和一箱橙子,因爲快遞員搬不動,她也幫着搬,沒走幾步,秦姐就氣喘吁吁,要求歇一歇,一段200米的路,二人硬是走了20分鐘,快遞員苦哈哈地說:大姐,50多歲的人,體力可沒有您這麼弱的。

秦姐心中一驚:我才40幾歲,在別人看來已經老的搬不動箱子了嗎?

秦姐笑着說:“我後來逢人就誇那個快遞員,一句話把我點醒了,不然我可能還是一個腿腳不靈的中老年婦女。”

現在秦姐沒事就會在附近的廣場散步,有時候到遠處辦事也全靠步行,就連出去旅遊,她也總是主動爬山、遠足,不放過任何鍛鍊身體的機會。“運動的好處太多了,除了讓身體健康,還會讓你感到年輕。每當開始運動,我都感覺自己像個小孩子。”

秦姐總是用樂觀面對困難,可她其實經歷過很長一段低潮期,甚至說,她的人生一直在低潮期。秦姐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工人家庭,“從小家裏管得非常嚴,而父母對我的期望就是當一個工人,過安穩日子。”她高中畢業,就靠着子弟的關係進了工廠,“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徒手掂幾十斤的砝碼,休息不多,一有閒時間就聚在車間休息室裏織毛衣,工資只能說馬馬虎虎。”

“後來就是下崗,當時所有人都特別消沉,不知道該幹什麼,老太太跟我說:‘你別呆在家裏,應該出去闖蕩闖蕩。’我倆(秦姐和丈夫)是同一個廠的,雙雙下崗,無可奈何,待家裏不是辦法,只能到社會上看看。”

從高中畢業就進工廠,人到中年沒了工作,踉蹌着闖入社會,所見的人,所遇的事,跟以前的環境截然不同,“我們開了一個賣玩具的小店,收入勉強能喫飽,但十分辛苦”。曾經有人想買一個玩具,她恰好沒進那款貨,就騙那個人說要去倉庫取。她騎着自行車,以最快速度趕到批發市場,買了玩具又以最快速度趕回來,30分鐘她騎了將近10公里,那一次,她賺了1塊5毛錢。“生意不好就是這樣,能賺一塊是一塊。你說是遭罪吧,但也算一種磨練。”

玩具店只夠溫飽,但還是沒能長久,因爲修路,玩具店的鋪面被拆了,秦姐再一次失業了。

秦姐回憶時嘆氣說:“我本來以爲只要放低條件,找個餬口的活兒總不難吧。沒想到後來將近一年都找不到工作。”

失去了玩具店,40出頭的秦姐去應聘商場營業員,那個工作更加辛苦,每天要站10個小時,一個月休息兩天,工資也不高,即便這樣,她還是被拒絕了。“商場負責應聘的是個小姑娘,她看我跟她媽媽差不多歲數,很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大姐,營業員只要40以下的,你再去別的地方看看吧。’”

40出頭,秦姐第一次感到了絕望,彷彿世界與她無關,她沒有價值,不被需要,丈夫也開始早出晚歸,甚至跟她一個星期不說一句話。那段晦暗的時光,秦姐排解憂愁的方式很簡單——走路。“我們巷子口有一道大坡,那個坡很陡,原來有專門的下苦人等在那裏,把拉貨的三輪車推上坡,每次收5毛錢。我就爬那個大坡,幾百米的路,每天上下十幾次,實話實說,有時候真想從坡上滾下去,一了百了。”

爬完坡回到家裏,盯着客廳的電視,灰色顯像管屏幕映出自己頹廢的影子,絕望感又湧上心頭。“這個時候我會出去再爬幾次坡,累到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回家,趴到牀上就睡着了。”十個月後,秦姐靠着老同事的介紹,找到了在藥店促銷的工作。

“人都說貴人幫扶一把,能少奮鬥很多年。我中年才感悟到,不奢望貴人,普通人幫扶一把,也能有個出路。”

秦姐沒受過高等教育,很多東西她都不懂,但她不想跟社會脫節,沒事就搗鼓手機,各種流行軟件她都玩得得心應手,還經常幫顧客處理手機問題,“有些老年人上了年紀,手不靈活,腦子也反應慢了,我經常幫他們調手機,一方面助人爲樂,另一方面我也是讓自己的腦子不斷活動,新的東西裝進來,腦子就不會老了。”

在晦暗的日子裏,女兒和母親是秦姐最大的心靈寄託。秦姐現在大方承認,自己對女兒期望太高,過去總是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方式其實不太好。“我自己喫了學歷不高的虧,不想孩子以後和我一樣,所以有時候確實打了她,可以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吧。”

秦姐的女兒上高中時,成績一直很好,但有一次考試發揮失常,秦姐拿到成績單立刻大發雷霆,拿起笤帚對着女兒的胳膊就抽了幾下。女兒跑進房間大哭,秦姐的母親趕緊去安慰外孫女,過了一會出來告訴秦姐:“娃說‘好久沒喫我媽包的餛飩了。’”秦姐一聽這話,眼淚就下來了,轉身進廚房去醒面、調餡,過了一個小時,把餛飩端到了女兒桌前,兩個人又哭又笑地喫完了餛飩,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打過女兒。

後來女兒如願考上了重點大學,又讀了研究生,工作後每月還會給家裏補貼錢,這極大緩解了秦姐的經濟困窘狀態。

“女兒長大了,她有她的生活,我不操心了,也操不上那個心。”秦姐說着,突然嘆了口氣,“我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老太太。她現在85了,去年還因爲肺炎住院了,老年人經不起折騰,我當時真以爲她挺不住了。”

秦姐抽了一張紙,擦了擦眼眶:“當時老太太不靠氧氣機都喘不上氣了,醫生也說隨時做好最壞的打算。我這人要強,表面上一點都不擔心,看上去可能都有點麻靡兒(不明事理),但我其實特別害怕,生怕老太太熬不過去……”她哽咽了一下“那我就成沒媽的娃了。”

“那時候女兒也告訴我:忍住,要哭也要回家哭,在姥姥面前掉眼淚,她肯定知道嚴重了,那口氣兒如果放了,醫生也沒辦法。”

母親重病那段時間,攙扶秦姐走出絕望的人,除了女兒和丈夫,還有很多陌生人。“那時候我真是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老鄰居們都來安慰我,讓我不要太擔心。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也特別負責,不斷給我寬心。現在想想,真的感謝那時候大家給我的鼓勵。”

從母親住院一直到出院,兩個月間,秦姐一直沒有在老人家面前掉淚。“老太太出院後,我第一次哭,是她嫌我梳頭梳得太慢了,她又說了一大堆她年輕時候多注重儀表的事兒。”“我那個時候才確定,她是真沒事了,我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秦姐說完,又小聲嘀咕了一句:“我說要享受第二個“童年”,那必須有老母親呀,要不然就成孤兒了。”突然手機響了,她掏出手機看了看,有同學在羣裏發了一條消息:誰去唱歌?秦姐快速回復了一條:我去!

現在的秦姐,出門就戴着墨鏡,打扮得十分年輕,她喜歡挎着一個藍色的挎包。“這是我在手機上答題贏的獎品,”她拍着挎包說,“那些題特別難,很多年輕人都沒答出來,就我得了這個包包。”

“我年輕的時候,尤其是找工作的那段時間,根本不會想到現在的生活。這個時代有壞的地方,但也有好的地方,不那麼計較的話,還是好的多吧!”她再次提起了自己的心願,“我覺得人老了,只能像孩子一樣活着,要不然就太難受了,希望所有人都有第二個‘童年’!”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