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選自《趙灘,我們的家》網絡版;略有刪節

本自媒體獨家發佈網友原創內容,謝絕轉載

編著:趙志文,劉汝寧

題圖來自網絡,僅爲配圖,和本文無關

農業生產的一大特點是時間地域性強,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一項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普及,需經過多年多次試驗,才能因地制宜地決定取捨。

爲了保證農業生產即快步又穩步的發展,趙灘於 1969年建立了農業試驗場。這個試驗場共有土地 106畝,人員 18人,在趙志文、任恩棠的帶領和唐山農科所技術幹部的指導下,歷經 14年,在科學種田上取得了可喜成果。自 1968年始,在唐山農科所麼永儒等駐點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以趙灘農業試驗場爲基地,開展雜交高粱種子的科研工作。通過多年努力,爲解決雜交高粱品質差問題,培育、示範“唐革 5號”雜交高粱新品種。由於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深受羣衆歡迎,解決了老呔喫高粱米的大問題。不僅在縣內普及,在外地也迅速推廣。

趙灘是小麥主產區,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但在管理技術上把握得還不夠穩,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爲提高小麥高產,多年來進行了栽培試驗,爲各生產隊大塊麥田的管理,提供着準確的技術指標。1974年,試驗場三畝小麥,取得了畝產 851斤的高產,從而掌握了不同時段下種量,冬前及返青水肥管理,不同地塊的畝株數,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澆水,施肥時機的把握等關鍵技術指標。農業生產需要什麼,農業試驗場就研究、示範什麼,對農業生產發揮了推動作用。

趙灘種植小麥畝數多,剛開始種漫子,收割完小麥再種下茬。隨着小麥畝數的快速增加,“三夏”在時間上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且有連鎖反應,種麥騰茬趕在一起,直接影響三秋種麥。爲解決這一問題,試驗場研究、決定,從試驗小麥種植方式人手,在帶田種植上搞試驗,做示範。最後各隊以種植七尺半大幅帶田爲主,在邊緣區種部分漫子,部分種植四尺半帶田的種植樣式。七尺半帶田三種三收,種植、騰茬不誤農時,而且還可使用播種機、收割機,一舉三得。這樣,有效地解決了麥田面積大,矛盾多的問題,保證了小麥高產、穩產。同時,試驗場還解決了雙雜制種關健技術,肥料氮磷鉀配比施用中的現實問題,爲各生產隊的生產發展在技術上起着示範、指導作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