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選自《趙灘,我們的家》網絡版;略有刪節

本自媒體獨家發佈網友原創內容,謝絕轉載

編著:趙志文,劉汝寧

題圖來自縣檔案館農業生產老照片資料

農民都懂得,農田基本建設是農業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就趙灘村(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這個平原地區而言,農田建設一是利用地下水源,變旱田爲水田;二是平整土地,提高水田標準;三是疏通排水渠道,旱澇保收。

在 1968年以前的六年中,雖然已起動並實施了農田基本建設工程,但由於把重點放在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農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上,沒有在農田基本建設上投入更多資金和勞力(資金條件也嚴重不備)。當然還有人們對農田建設的深遠意義認識不夠充分的問題。後來,人們從幾年糧、棉、油產量上下跳動中,逐步認識了農田建設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糧食單產而言,1961年 332斤,1962年由於洪水災害降到 170斤(花生絕產),1963年 385斤,1964年又降到 210斤(瀝澇),1965年達到 462斤,1966年降到 349斤(蟲災),1967年 541斤。棉花、花生也隨糧食產量而上下跳動。以上數字可以看出,糧棉油產量是曲折上升的。上升,是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的結果;而曲折則是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夠而造成的,這種“能力不夠”的直接原因,在於農田基本建設抓得不夠。這使大家清楚地看到,農田基本建設的空間很大,必須要有大起動、大進步。

基於此,1969年全國開始掀起了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年初,趙灘村把原第六生產隊(小莊上和西房子兩個小自然村)劃歸到其它生產隊中,統一安排把房屋拆遷到村中的空莊戶上,由六個生產隊變成了五個生產隊,並且實現了大隊一級統一覈算,以便於領導、協調矛盾,統一指揮,加大投入;把村內的生產隊飼養處統一搬遷到村北,實現了“三場一園化”(飼養場、打穀場、積肥場、菜園)。這樣,即可改變村內衛生條件,又可在生產環節上節約用工;搞了調地劃方,重新規劃了田林路,在周邊大隊的支持下,調整了插花地,打破原生產隊界限,規劃了縱橫向的田間路 9條,劃成 13塊方田,規劃了大小排水渠道(路邊溝在內) 12條共 4000米(見圖三),與小河子、湖林新河相通;組織了專業打井隊,加快了打井進度。

1969年春節,隨着鞭炮聲響,趙灘村吹響了向大自然開戰的號角。時任樂亭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王世惠同志放假回家過年,親自組織了“民兵義務挖窯坑”的戰鬥。窯坑、據傳是當年趙灘先民們建房時燒磚取土所留下的,故稱窯坑。什麼年代無人說得清楚。這個大坑位於村中偏東正街路南北的位置。形狀很不規則,深淺不一且面積大。雨季積水,對兒童安全威脅很大。正月初一至初三,全體基幹民兵自動來到現場,以排爲單位,充分利用了生產隊的“海河車”和扁擔大筐,開始了這場戰鬥。黑壓壓的人羣佈滿了窯坑,你追我趕、各不示弱、來往如梭的場面,在紅旗、語錄標牌的輝映下,顯得更加熱火朝天,催人奮進。在這場戰鬥中,把舊窯坑修成了養魚池,把窯坑路北部分填平了。後來,大隊址和趙東和等 4戶蓋了房。養魚池在 42年中從集體到個人,從養魚到養魚苗,到現在的養蝦,始終有人經營着。這次行動雖非在農田,但其影響深遠,給打響農田基本建設的攻堅戰開了個好頭。在以後多年的農田基本建設中,民兵組織發揮了作用。每年三秋後的農田建設,交給民兵組織,幾乎全是青年民兵投入戰鬥。他們把紅旗、語錄牌插在地頭上,把槍架在田間,堅持勞武結合,在平整土地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後來,對個別地塊又投入了推土機的機械化施工,使方田的平整水平達到了歷史未有的程度。

與之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就是打井,取地下水灌溉。其實打井早在 50年代就開始了,是合作化時期。先是打缸管淺井,安水車,用人力或畜力轉動取水,灌溉效力低;後來發展到打架子井,成本高,壽命短;再後來發展了用大鍋錐打大口井,一般的二、三十米至五、六十米,下水泥管,壽命長,很適用。趙灘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打得都是這種井。至 1969年,全村有大口井 14眼。1969年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始後,組織了打井專業隊,由二等殘廢軍人曹連華任隊長,帶着 12人,晝夜輪流奮戰在趙灘這塊土地上。經過多年努力,到 1982年機井達到 66眼,平均 60畝地一眼井,改寫了靠天喫飯的歷史。

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高潮中,還推進了“沙崗子搬家”工程。趙灘最北部的地名叫“大窪子”,地勢低窪易澇。往南往東是“大 滘”、“新地”、“河灣子”,都是粘性土壤。莊南是輕鹼地。往這些地塊拉沙子,即可使窪地起高,又可改良土壤鹼性,增加粘土地的通透性。在農田基本建設工程中,每年都拿出一定時間和畜力、人力,從沙崗子拉沙子往地裏送,所以叫“沙崗子搬家”。這些地塊種植的麥田,冬灌後封凍前蓋上一層沙子,還可提高禦寒能力。這一溜沙崗子除了養豬、積肥所用之處,全部拉進了這些地塊。到 1978年 9年中,沙崗子基本拉平,沙方量估計在十幾萬方。1978年在這裏安排了宅基地,首先蓋起了防震簡易房,以後多年中各戶蓋滿了房屋。村內主街道北兩排以北的房屋,全部佔用的沙崗子原臥子,共計約(按主正房算) 600多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