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威“文城”建設新添一處“書香”景觀 ,項目計劃明年5月竣工

武威“文城”建設新添一處“書香”景觀

李銘漢故居修復保護建設項目計劃明年5月竣工

守護三千年的歷史記憶,在古涼州這片土地上,自古人文鼎盛,文脈綿延,在推動中華文明的進程中,也培育了千百位載入史冊的文化名流。李銘漢,武威一中前身雍涼書院的首位山長(相當於校長),著有史學名著《續通鑑紀事本末》110卷。“李銘漢故居”,在這個院落,在清末民初以其雄厚的“家學”馳譽西北;院落的三代主人,更是以傳奇式的人生經歷令人們讚歎不已。

下鹼絲縫牆砌磚柱

2018年10月5日,李銘漢故居保護修復建設項目開工,計劃於2019年5月竣工。工程將遵循“修舊如故”原則,着力保護歷史風貌、保存傳統格局、延續城市記憶,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根脈。11月15日,武威一中校長李萬忠欣喜地對記者說, 李銘漢故居與武威一中幾步之遙,淵源深厚,它的修復建設不僅能助力我市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武威“文城”建設新添一處“書香”景觀,也會在一以貫之地弘揚傳承涼州文化、尊師重教等方面樹立標杆。

“李銘漢故居”緣何而來,工程進展如何,未來會變成什麼樣?11月15日,記者走訪項目建設現場及相關部門。

李銘漢故居過廳人視效果圖

院落曾槐廕生香

祖孫三代同案共讀

武威城區一中巷東口附近,有一處距今200多年的古建築院落,它就是光緒年間翰林院庶吉士、進士李於鍇的祖宅。因這個院落裏出了翰林,百姓直接把它叫“李翰林家”。此院現名“李銘漢故居”。清末的這個院落是名符其實的“書香之家”。

“李銘漢故居”的前身是明代萬曆年間“邊將之冠”、甘肅鎮總兵達雲的“宮保第”。達氏府邸最早在永樂年間就開始修葺,至萬曆二十五年(1597),由達雲最終修建成“宮保第”古建築羣落。“宮保第”分南北兩部分,重樓連宇,中間以天橋連通,南部靠近城牆處,造有帥府教場一處,週迴二里,旁有戲樓、鼓樓、點將壇。帥府教場東有達家井,建築花園一座,植以時卉名花。帥邸樓建在花園與教場之間,是達雲、達奇功先後寢住處。北部建五進深的家眷樓館,皆爲雙層歇山頂建築。街兩邊建有雙層出廊三十餘楹大商號,達氏家丁及族人自營有米麪市、菜市、布市、雜貨市等,還有火器坊、染坊、酒醋坊等家族企業。其東北,楊嘉謨家族也連街爲府,建造楊府街“宮保第”,規模也是空前之大。明代萬曆、天啓、崇禎三朝的涼州,南北兩座“宮保第”是涼州城的重要建築羣。

院落北側鳥瞰效果圖

清代道光年間,武威副貢生李銘漢從達雲後代處購買達氏“帥邸樓”和花園部分,進行翻修,改爲精巧宅院。 光緒十七年(1891年),84歲的李銘漢逝世,他的次子、年僅18歲的舉人李於鍇帶領家人發喪後,即將後院改爲祠堂,供奉李銘漢牌位。守孝三年,李於鍇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赴北京參加會試取得京城甘肅籍朝官的印結,租宿山陝會館苦讀。次年三月初九日,參加乙未正科會試。四月初九日,金榜題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得3甲第26名進士。五月,被光緒帝點爲翰林院庶吉士。這批翰林中,大多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各省舉人的組織者。李於鍇的同學康有爲是2甲46名。

《清實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四月,光緒帝“引見”李於鍇等“乙未科散館及補行散館人員(相當於翰林院結業)”,下旨將李於鍇等18人“俱著以知縣即用”,李於鍇被用爲山東蓬萊知縣。隨着李於鍇步入仕途,李家的宅院自道光時期修葺以來,再次補修。光緒三十年,李於鍇寄資補修的宅院頗具規模:有北向歇山頂式大門,前院爲大門院,院西有二門,二門內分裏外兩院,爲住宅區。祠堂後爲花園,內有花廳三間。走廊、庭院、花園排布錯落有致,成爲當時武威城的名宅。

李於鍇的次子李鼎文在多處文章裏回憶,在他家宅院中,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槐廕生香,它是李氏三代學人學術精神的象徵。李於鍇把書房取名“古槐堂”,李鼎文也取書齋爲“夢槐庵”。

德行高尚重學問

父子兩代寫就史學名著

李銘漢,字雲章,他的受業師是著名學者張澍。林則徐朋友陳世熔任古浪知縣時,聞聽他的才名,親自寫信邀請李銘漢到古浪縣衙去當面受業。在古浪五年,受到陳世熔的教益甚大,林則徐被貶去新疆,經過古浪縣境,李銘漢還跟隨陳世熔趕到黑松驛迎接。

李銘漢愛讀書,武威進士尹世阿自江西罷官歸,家中藏書甚多,達十餘萬卷,他經常去尹家借書閱讀,向尹請教。尹詢問他學習的志向,他以“實事求是”回答,受到尹的誇獎。李銘漢是甘肅有名的學者,雖以布衣終其身,但德行高尚,學問淵博,學問以經世致用爲宗,經史辭章之外,旁及天文、算法、輿地、兵農,“凡有關國計民生者,不靡詳究”。他用幾十年時間潛心創作《續通鑑紀事本末》,臨死時,該書只完成89卷。他以未能寫完該書爲恨,臨終拉着李於鍇的手,反覆叮囑兒子要把書接着寫完。李於鍇繼承父親遺願,在山東蓬萊當官閒暇之餘,奮力創作,終於完成了後2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續通鑑紀事本末》刊刻問世。

《續通鑑紀事本末》是一部紀事本末體的宋、遼、金、元史。它將這一時期四百年之間的史事,概括爲110件大事。始於宋太祖代周,終於明玉珍據蜀。如王安石變法、賈似道誤國之類大事,都有專章敘述,是清末民初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史學名著。1936年,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森在天津《大公報》上發表《續通鑑紀事本末書後》一文,呼籲重印此書。

上世紀30年代,中國一批學者紛紛著文表達對李氏家學的羨慕和崇敬。著名歷史學家汪闢疆概括說:李氏家學有“三個特點”,其一,是取師純正;其二,學求致用;其三,對“天下之達道”的篤信和摯守。

三代學術家庭

德藝雙馨美名揚

李於鍇有兩個兒子,長子李鼎超,次子李鼎文。李鼎超(1894-1931年),字醞班,10歲隨父至山東蓬萊開始讀書,13歲至沂州(今臨沂)系統地學習“中學”(經、史、子、集)和“西學”(英文、算學、物理、化學、博物諸科)。1912年,20歲的李鼎超隨父返回故里,潛心研究國學。1929年春,他赴至蘭州任甘肅省通志局分纂。其後,又在蘭州中山大學講授文字學。1931年春,以無黨派人士被選爲國民會議代表,赴南京參加了國民會議後,病逝於上海醫院。著有《隴右方言》。

李鼎文教授,字獻甫,1919年5月16日生於甘肅省武威縣。他5歲喪父,13歲喪兄。與生母相依爲命。他沒有上過小學,13歲以前,由長兄鼎超言傳身教。1949年,在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四年級插班,次年畢業,任教於武威師範。1956年調甘肅師專(校址在天水)任教。1957年,甘肅師專合併到西北師院,他隨即到西北師院任教,任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87年退休。2014年4月18日,在新西蘭奧克蘭醫院逝世,享年96歲。

李鼎文與郭沫若發生過一場學術爭論。面對學界泰斗的如椽巨筆,李鼎文也撰寫了《〈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作的嗎?》(《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59年6月14日)。他的學術觀點 ,馬上得到一些著名學者的響應;同時,高亨、蕭滌非、胡念貽等學者先後著文,從不同角度肯定補充郭沫若的觀點。這場學術爭論,成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從1956 年到2003 年,李鼎文分數次將家藏19704 冊書籍和186 件文物全部捐獻給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博物館、河西學院等單位。還分三批向原武威地區檔案館捐贈書籍、手稿、照片、書信、證章等共127冊(件)。 李鼎文此舉,在上世紀末屢屢引起古玩界的震驚。他捐出的圖書中,有不少明清兩代的善本、稿本,有的是絕版孤本,每一件估價均在數萬至數百萬元間。其中有林則徐題記的陳世熔《求志居詩稿》稿本,有張澍手批、章炳麟手校的《潘挹奎文稿》稿本,還有丁以此手抄的李銘漢《爾雅聲類》稿本等,尤爲珍貴。他家收藏的古玩有186件,後來也全部捐獻給國家。

修舊如故

讓名人故居得到有效保護

名人故居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符號和文化名片,是留住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

11月15日,記者走進項目修復保護現場,工匠師傅們正忙着進行下鹼絲縫牆體砌築、上堂屋立柱板瓦包柱、對絲縫牆大青磚、上堂屋飛椽剔槽嵌補等。正在打磨絲縫牆大青磚的王師傅說:“你摸摸這些青磚,手感是否有一種手扶絲綢的感覺,面如絲綢,棱線筆直,角度精準,修舊如舊,力求保持原貌。”上堂屋立柱板瓦包柱的劉師傅懷着敬畏之心說:“處理基層→抄平放線→選材試排→粘貼石瓦→清理嵌縫,每一個環節都不可馬虎,李銘漢是咱武威人的驕傲,現在有機會做其故居的修復工作很驕傲。”

施工現場

該項目負責人劉洪告訴記者,該項目保護維修範圍主要包括:堂屋、一進院東廂房、西廂房、過庭、二進院東廂房、西廂房、大門、後花園、院池及相關附屬設施、周邊區域硬化、綠化。目前,工程已完成後花園及上堂屋、二進院基礎土方工程,以及上堂屋望板、沓板、飛緣、檐緣標號、拆除和碼放工作。

來源:武威日報

武威專門關注民生,政策,熱點的公衆號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每天總有你想不到的精彩內容

不傳謠,不信謠,正能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