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国宝的传奇故事,虽然它鲜为人知,但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

5个农民挖出西周“大锅”

1953年的一天,地处古老周原大地的岐山县青化乡童家村村民童兆干、童玉干、童怀义、童铨和童生民5人,在村子东南的瓦家壕四、五米高的土崖上挖土。他们在半崖上挖着挖着,突然,童兆干的镢头被弹了回来,手也震得发麻,他觉得肯定是碰到了硬东西,于是就一点点用镢头尖刨,才发现土里原来藏着一个方形的铜件(鼎耳),顺那东西的边沿往下挖,出现了一个像锅一样的轮廓,“锅”里填着土。

五人都惊奇不已,此时天快黑了,他们就借着月光,在“锅”的四周挖土,挖着挖着,“锅”渐渐松动并顺着土坡滑了下来。这时他们才隐约发现,这东西有两个耳,圆腹,三条腿。虽然不知道叫什么,但他们猜测这应该是古代的宝物,因为他们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说自己的村庄所在的地方以前曾是周太王建都之地。

于是,他们掏出“锅”里的黄土,几个人抬着一掂量,约有两百斤重。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合着把东西抬了回去,先放在童铨家房顶的小阁楼上,半年后,又转到了童兆干家,放在火炕与屋墙间隔处,并用土坯和泥封了起来。这期间,他们也曾过动心想把这口“大锅”当做废铜烂铁买了,按照当时的市价可以买到636元,在60多年钱那可是一笔巨款。

秘藏5个年头后上交国家

幸运的是,这件宝物被5人秘藏了5个年头,一直到1958年。时年8月,国家开始了农村文物普查工作,童家村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常来的地方,向村民讲解文物保护政策。作为青年团员的童怀义、童玉干,逐渐认识到他们挖出的东西是文物,应当上交给国家。经过五位发现者商议,找到村上领导童生玉,说明了情况。村上立即上报到县上,县文化馆馆长庞怀靖闻讯立即动身,步行30多里地,赶往童家村。

珍藏多年的奖状

看到大铜鼎后,他激动不已,向群众解释说:“这是周代的青铜鼎,是珍贵的文物,是属于国家的。你们主动交上来,政府一定会给予表彰奖励的。”随后,队长童铨赶一辆大轱辘牛车,翻沟爬坡,将铜鼎送到了岐山县文化馆。岐山县人民委员会对五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奖给每人一条毛巾、一个搪瓷水杯。同时颁发了“保护文物有功”奖状一张。如今,这张奖状还保存在童家村。

外叔鼎是我国第三大宝鼎

西周青铜器 外叔鼎

铜鼎被县文化馆收藏后,经清洗测量,鼎通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重99.25公斤。因内壁铸有“外叔作宝尊彝”六字,所以被命名为“外叔鼎”。外叔鼎有两直耳,三柱足,口沿外折,腹较深,底部平阔,下腹大于上腹,足跟加粗,出短扉,并饰以兽面,其下以弦纹四道束腰,足下端略外移作蹄形。耳外侧各饰两条相对的虎纹,口下饰垂冠回首的龙纹四组。整器造型庄严典重,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58年,一位省领导看到这件器物后,要求送到省上保存,外叔鼎就被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拨收藏至今。省博副馆长马振智说,这件鼎体积巨大,在铸铭铜器中仅次于我国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我国第三大鼎。

宝鼎虽贵,献宝精神无价

童怀义(左)和童玉干(右)

数十年光阴逝去,当年献宝的5位农民,仅剩下了童怀义和童玉干两人。2006年,博物馆邀请二人西安参加纪念活动,对两位献宝者进行了感谢。童怀义和童玉干摸着大鼎,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二人纷纷表示:“这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外叔鼎与上海博物馆的大盂鼎、大克鼎并称为中国三大鼎。参照市场价格,宝鼎价值过亿。宝鼎虽贵,而5位农民的护宝、献宝精神也是无价的,其事迹值得后人学习与铭记。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