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七月盛夏日,窗外又聞蟬鳴起。

蟬,可能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時光中記憶最深刻的一種回憶了吧。

一樹蟬鳴兩三聲,引起四五頑童攻,六尺攆成七八步,九丈翠柳十殼空。

這種情景,如今想來仍歷歷在目,彷彿發生在昨日,但其實已經是很多年前的舊事了。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蟬是夏天的靈魂,沒有蟬鳴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蟬不單單是一種昆蟲,它更是一種古老的文化。

尤其是在玉文化中,它有着更深遠的寓意。

玉蟬的文化起源

玉蟬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中。

當時的玉蟬主要分三種用途:一是佩蟬,專門佩帶在身上作爲裝飾和避邪之用;二是冠蟬,作爲飾物綴於帽子上;三是含蟬,專門放置於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時光更迭,幾千年過去了,雖然古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但今日的人們和今天的時代,依然對玉蟬情有獨鍾。

這是爲什麼呢?這還要從玉蟬的寓意說起。

玉蟬的寓意

在古代,古人視蟬爲能獲得超脫和再生的神蟲,這種神聖,不僅讓玉蟬成爲一種流行的佩飾,還讓其成爲祭典時的一種通神工具。

時代發展到今天,雖然人們不再迷信,但仍然將玉蟬視爲吉祥的象徵,並且賦予了它更多的寓意。

比如:腰間佩蟬,則意爲“腰纏萬貫”;胸前掛着蟬,則是“一鳴驚人”;伏在一片樹葉上的蟬,被喻爲“金枝玉葉”;

給子女佩戴玉蟬或在家中擺放玉蟬,寓意子女奮發有爲,勇攀高峯,事業有成。

再比如,蟬不食人間煙火,以飲露爲生,所以有“高潔、高尚、高貴”的寓意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