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拿自己与巴菲特各个年龄时的财富水平比一下,看差距如何?论财富,你相当于几岁的巴菲特?自己实际几岁? 13岁:5000美元 (以下单位都是美元) 19岁:1万 21岁:2万 26岁:14万 30岁:100万 35岁:700万 39岁:2500万 44岁:1900万(回撤了!) 47岁:6700万 52岁:3.76亿 56岁:14亿 59岁:38亿 66岁:170亿 72岁:360亿 83岁:585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股神巴菲特是如何从5000美元赚到585亿美元的。让我们多角度去了解下这位财富帝国的缔造者,奥马哈先知--沃伦-巴菲特。

11岁第一次炒股,26岁成了合伙公司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钟情于股票和数字远超家族中任何人。

他五岁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后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

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同一年,巴菲特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1946年,16岁掘金弹子机防止在理发店,按小时收费,和店老板五五分成;1956年,26岁成立巴菲特合伙公司;1969年,39岁在经济危机前解散合伙公司,早已跻身千万富翁。

芭菲特在20岁师从格雷厄姆,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美国经济学及和投资思想家,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他不仅是巴菲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导师,而且被股神摩拜为其一生的“精神导师”。

投资是一场人性的博弈,面对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人们总会深思熟虑、理性决策,但实际情况真能如此吗?

为什么许多人常常发现自己手里,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为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人们总感觉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在资本市场中会马失前蹄?

高手和“傻瓜”相提并论,似平不可思议,相互矛盾。

美国有部电影叫《阿甘正传》,描写一位有点憨傻的男人在现实世界中总是取胜的故事。故事虽有一些荒诞,但它向我们说明,在这个人人都聪明的世界上,智性并不一定总能取胜,而混饨的思维反而高出一筹。从这个意义上说,炒股高手并不是真正的“傻瓜”,而是超越了一般的智性层面,升华为更高级的混沌层面的智慧者而已。

在股市炒作中,化智性为混沌,实际上就是把认识股市和认识人性的各种繁杂的智性,转化成更高一级的真理,把握相对中的绝对,有限中的无限,有条件中的无条件。被转化成混沌的智性,往往更靠理性的整体性直觉,和对股市的“醒悟”来认识股市的。它是一种更直观,更整体性的智慧,超越了普通股民的智性,因而,总能使自己对股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超过普通投资者。

说起高手的混沌和“醒悟”,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神秘的东西,更不是迷信或高不可攀的思维状态。我们知道,艺术家的顿悟、科学家的灵感,以及哲学、宗教经验中,都有这样的体验,虽说名称各不相同,但其机理是一致的。都能从具体、有形、无序的客观现实里面,直接抽出其根本的筋脉,直达事物的内核。

股市中有“搏傻”一说。股市与赌场的区别在于,后者全凭运气和胆量,而前者基于理性分析。但股市毕竟也有投机的一面,在具有一定投机性质的股市里,有时全凭理性分析也是不全面的。百分之百地依据理性分析,有时会抑制自己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常常又是从理性分析中得来的。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理性会有多个不同的层面,有些层面会滋长着正确的灵感,而另一些层面又会抑制它。因此,过于理性,会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畏手畏脚,裹足不前,对灵感都会左顾右盼,以至丧失机会。所谓“搏傻”,其实并不是盲目地下单,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它恰恰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行为,是对理性的一种肯定和超越,因为如果只有理性,就永远不会行动,股市是有风险的,理性就会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能买。因此,从这个意义说,搏杀是理性付之实施的有效外延。他们之间并不矛盾。搏傻并不傻。

所以股市高手的“傻”并不是无知懵懂的傻,而是基于理性的混沌思维的行动方式。

对股指底部和顶部的判断,以及各种形态的平台整理后突破的方向,技术指标是真是假,技术图形是可靠还是骗钱,传闻消息和信息可能蕴藏的含义,管理层可能出台的调控政策,主力操作的意愿等等,很多都似是而非,似有似无,对于这么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作用的判断,仅凭理性分析还是不够的,往往在关键的方向取舍上,还要依靠整个脑力系统混沌运行所产生的直观或顿悟,用新一层的境界超越一般智性,在股市中,这类高手是少数、但这个境界应是每一个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之所在。

搏傻的前提是,市场上还有大量比你更傻的人买你的股票。因此搏傻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股价越升越去“傻”买;有时又是越跌越买;有时是越升越卖,有时是越跌越卖。其关键还是抓住了市场的本质。比如有时为什么要越升越买呢?因为有时可能会有新的炒股思路在股市中出现了,并还未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识,因此其上涨前途是有潜力的。有时又为什么要越跌越买呢?因为可能判断出底部近在眼前或主力砸盘吸货的质。与此相反,也可类推。因此搏傻并不是盲目,而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勇敢行为。高手也是勇敢的。

股市投资关键在于控制,它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内涵:

1、控制你的情绪

大凡进场操作的交易者,大都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面对花花绿绿的盘面、面对价格涨跌的诱惑和面对资金的盈亏得失时,没有情绪上的波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交易决定经常会受到诸如恐惧、希望、贪婪、愤怒和后悔等常见情绪的影响,使交易者失去理智,丢失法度,变得患得患失,变得神经过敏,变得寝食难安!难以把握好自己情绪的投资者总是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冲动,或无视于风险,或绝望于机会,让情绪一次次代替理性来主宰投资,最终无法逃脱失败的魔爪。

一个成熟的交易者应该是一台冷静和理性的决策机器,他不会让情绪和情感左右影响其交易决策,他能够理智而客观地对待市场的波动和操作!不以涨狂,不以跌惧,喜不得意忘形,怒不暴跳如雷,哀不悲痛欲绝,惧不惊慌失措;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段话:“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卓越的智商、不寻常的商业契机和内部消息,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做投资决定的架构,并且不要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这架构里。”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说过同样的警句:“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

2、控制你的资金

关于资金管理的话题,可能已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操作中,真正能不折不扣地按照自己固有的纪律与原则执行的交易者,为数应该不会太多。事实上,爆仓的人几乎都知道重仓对赌的风险所在,但到了交易操作时,那种贪婪的欲火恨不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押上,来搏去偶尔的侥幸大赚!这种心理源于人性的贪婪,源于那种惟恐失去机会、惟恐赚钱不能达到最大的限度的贪欲!朋友们,如果当你不幸把重仓对赌养成习惯,我真的很为你担心,因为等待你的投机命运的最终结局,可能已不会是你最初幻想中的模样!那我们谁也不情愿的噩梦可能已悄然来临!

对资金管理的理解,只能通过你本人刻骨铭心的伤痛与失败来不断获得,别人的说教代替不了这个过程!

3、控制你的节奏

交易不是勤劳致富,它不是需要每时每刻都必须做的。许多不很成熟的交易者多完了就空,空完了就多,仿佛一闲下来,就失去了做交易的滋味,并且他们确实也闲不下来-----只要他的帐户上还有点资金;他们只要看到市场的点滴风吹草动,就忙不跌地按照自己的臆想毫无章法地进场操作。炒单可以,但你必须有自己的模式,有成熟的盘感,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纪律,最好还要手续费不要太高。但我建议,除了部分有多年交易经验的经纪人为给自己赚点手续费以外,其余的交易者最好能选择更好的操作模式。

另外,趋势交易者的出入局点也很关键,并不是趋势中随便什么位置都可以进场或者获利出局的,对行情的评估和判别以及驾驭行情的节奏是一门学问,你如果在交易中经常地咨询别人怎么看待市场,或者对自己的持仓始终惴惴不安,或者不断地踏错市场的节拍,那么我可以很清楚地断定,你还必须在这些基本功上再做研究!

4、控制你的亏损

交易者进入市场,是为胜而来的,是为赢利而来的,我也希望你能挣钱,并且希望你能挣大钱。但这个市场不是印钱的机器,它不能生产金钱,它只是你我他之间的资金进行流动,现在很明白了,有挣钱的就有赔钱的!当亏损成为我们不幸的现实时,怎么办?

控制你的亏损!控制你亏损的幅度!控制你亏损的频率!很多交易者面对交易的损失进行,要么手足无措,要么听天由命,要么心存侥幸,到头来,多次的亏损或大幅度的亏损,给交易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的丧失,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在这个市场中挣大钱的心理基础,你失去了这个基础,在这个市场中,也就只能任由无情的市场宰割了!

进场之前必须设好止损,并在操作过程中忠诚地执行!你对操作纪律的忠诚执行,就是对你自己的忠诚!这与赚赔无关,与你的操作方法无关,与你的智商无关,只与你的执行有关!对了,还与你的投机命运息息相关!

关于控制的话题,我就不想再深入了,但你本人必须得深入思考!因为-----对交易的控制,就是对你自己投机命运的控制!投机之要或在于:得时,乘势。得在时,不在争;机会大小在势,能否赚到大钱要看势有多大,势大机会就大。

其实很多东西包括投资的大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但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只看到了“废话”就直接藐视了“正确”。什么不废呢?真正的专业大部头书籍,各种枯燥的数学模型、抽象理论和艰苦的学习过程,又有几个人看呢?可妙就妙在,你看过学过知道深浅后,那些大道理再看就既正确又不废话了。没这个修养打底,人家千锤百炼出来的东西看着也是废话一箩筐。

顺势而为与逆向思维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体,实际上是不同的决策层次。顺势是长期战略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大方向上决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坚定的站在大势所趋一边。但首先不同行业的势节奏往往不同,其次即便方向确定其演绎过程也常有剧烈波动。所以逆向思维是在战术层面选择聪明的时机来介入某个“势”,规避过热买入低估,用更好的赔率参与到具有高确定性的未来中。

波动不应该作为管理目标,但风险一定是核心管理目标。而事实往往是,聪明的管理了风险后净值很少会大起大落(以年度计)。所以简单的谈熨平波动自然是不智,但动辄说波动完全不可控也不能控,大约也是风险管理能力差的借口。被逼到绝地再获胜是个好故事,但这种净值曲线并不是复利的好践行者。因为这种特质拉长了时间看,大概率还会有下一次面临绝境,但谁能肯定每次都有逢生的运气呢?

真正严肃的投资是以必赢为目标的。而且是要在假设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并且一定会犯错的前提下,还能大概率的赢。如果稍微幸运一点,就不但能赢还可大胜。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话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算是投资开窍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致命缺点,那么要么期待一辈子别碰到触发它的环境,要么希望尽早吃点苦头让它真正暴露在自己面前。在投资的世界里,只要做得足够长,那前一种期待就是幻想。所以要么尽早通过挫折洞悉自己的罩门并老老实实守一辈子(所以我才说要职业投资最好是在熊市里),要么见好就收及早离去。

笔者微信: Q30063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