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弱已久的創業板近期大有否極泰來之勢,本週二(11月13日)更以8729萬手的成交量刷新創設以來的最大量,儘管當天的成交金額800多億元和歷史上最高的2102億元相去甚遠,也比不上今年4月2日的年內單日最高成交金額1295億元,但依然具有相當程度的指標性意義。“天量”反映出增量資金在積極入市,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天量”出現在創業板的“估值底”附近。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研報,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在10月份最低下降至28.49倍,跌破2012年底行情啓動時的30.95倍;同時,“估值底”出現的10月份,也是創業板ETF受到巨量申購的時刻。在低位大手筆申購的不可能是散戶,只能是託底的長線資金所爲。除了估值和資金的支持外,近期解決民企融資難的政策也利好民企佔比較高的創業板。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業板此次見底回升,算是師出有名。

  排除資金面、政策面和估值的支持,僅僅從技術面來看,創業板也孕育着較強的超跌反彈動能。從2015年見頂4037點到今年10月的最低點1184點,創業板指數在三年多的時間裏最大跌幅超過七成,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已經相當充分。而1200點附近,對應的則是2010年底的雙頂,以及2013年底和2014年中形成的雙底,對技術分析來說有相當程度的心理支撐作用(見圖1)。多重共振之下,創業板指數展開一輪迴升行情,也是市場正常波動中的合理行爲。

  但創業板是否就此完全見底,筆者則抱持相對謹慎的態度。以估值的角度來說,雖然和2012年大牛市啓動前的位置接近,但創業板的規模歷經了大擴容,從主板市場的經驗來看,市場規模的擴大帶來估值的高低點逐步走低,創業板真正的“估值底”或許還要再下一個臺階。目前30倍左右的平均市盈率,相對滬深兩市平均水平並無特別優勢,放在國際市場範圍內也屬於較高水平;從市淨率的角度看,創業板10月份最低探至2.85倍的水平,距離2012年11月最低的2.26倍仍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從謹慎的角度看,創業板還需要進一步化解估值的壓力,纔會催生真正的歷史大底。

  從周線的角度看,創業板指數在1550-1600點附近也面臨着較大的壓力,這一帶存在兩條壓力線,一條是2015年6月和今年5月的高點連線,另一條則是2015年9月、2017年7月、2018年2月和6月四個低點的連線。目前這兩條壓力線正好在1550-1600點附近形成重疊,上方堆積三年多以來形成的巨量套牢盤,如果沒有極其重大的利好和資金的增援,想要一次性突破這一阻力區難度較大(見圖2)。

  從穩健的角度看,目前將創業板的行情定位爲反彈而非大牛市的反轉更加穩妥。即使1184點成爲創業板新一輪牛市的起點,也往往會有在阻力區主動回落、二次探底累積能量的過程,選擇低吸而非追高將會增加投資的勝率。

  如果借鑑美股納斯達克指數的經驗,創業板2015年以來的回落和納指在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深度回調78%類似,其後創業板在經過反覆探底、築底之後,也將有一輪類似納指在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的反彈走勢,當時納指5年漲幅高達158%。而納指真正迎來長牛,則是2009年金融危機探底之後,從2009年3月到今年,納指持續9年的長牛漲幅超過4倍(見圖3)。而在這輪長牛之前,納指經歷了從普漲到分化的過程,蘋果、谷歌等藍籌股逐漸成爲納斯達克上漲的核心動力,而其它衆多個股則歸於平庸甚至走向退市。對創業板來說,在經過2015年之前的普漲和2015年之後的普跌,接下來的反彈行情將是分化的起點,一些估值仍然高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在反彈之後仍然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而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公司將成爲創業板的中流砥柱。

  在分化的過程中,普通投資者找到真正可靠的成長股,並且長線拿穩存在較大的難度,最佳的投資方式莫過於在相對低位,追隨大資金進行指數化投資。在市場大浪淘沙的過程中,成分指數會不斷調入優質的公司,逐漸淘汰較差的公司,爲投資者定期調倉換股。這一機制確保了投資者能夠較大概率買入創業板市場中的頭部企業,一籃子分散佈局也可以克服個股黑天鵝的風險。結合創業板指數的技術走勢,筆者建議投資者可在二次探底考驗“估值底”之後,以定投的方式逢低佈局;或者採用“ETF+分級A”的模式,用波動較小、方向相反但又有保底收益的創業板A,來適度對沖創業板ETF波動的風險,取得確定性相對較高的收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