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推送,源于一碗卤煮火烧。

  某天值班叫外卖,突发奇想来了一碗卤煮火烧。卤煮火烧者,京城传统小吃也,主料有火烧、猪肠和猪肺之流,辅之以炸豆腐片、卤汁、香菜等......说白了就是旧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吃食,不登大雅之堂。

  青岛的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粗鄙庸俗,卖相可憎,但我是不会介意的,于是傲然拍照发圈,并做深沉状注明:今夜怀念一下京城,卤煮火烧。倒也不算矫情,当天我着实“怀念”了一小下。

  我的革命战友毅次元同志很快跳将出来,点评道:汤清油少,不正宗。不正宗?一碗卤煮火烧而已,你还能给我论个正宗不正宗?填饱肚子就得了,要啥自行车啊。

  我立即回怼之:我认为,在食物的世界里,正宗二字实属多余。此獠表示不服,回应说:吃个青岛味儿卤煮火烧,很难表现怀念帝京之情

  这不得了啊,从形而下的色香味直接拐到形而上的情怀了,但这种说辞仍然是苍白无力的。想当年苏东坡《赤壁怀古》,根本就不是在赤壁之战发生地写的,照样怀的挺带劲。所以我这也是古人遗风,无可指摘。

  LV火烧

  对话就这么结束了,类似的情形并非首次。比如我晒个驴肉火烧,有人非要指出说这不是驴肉,都是马肉猪肉......哎呀,真是太不解我了,像我这种粗人,从来不care真假,敢卖我就敢吃,只要心中有驴,吃啥都是驴。反正马和驴都是马科马属动物,相去不远;就算是猪,也都是有蹄类,能有多大差别?

  朋友间的玩笑话,当然不必当真。不过,本人对于食物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不妨再重复一遍:在美食的世界里,正宗是多余的词汇

  以东北名菜“锅包肉”为例,黑吉辽均有之。此菜是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而成,成品色泽金黄,口味酸甜。原名“锅爆肉”,后讹传为“锅包肉”,勉强也算“硬菜”吧。

  锅包肉

  各地锅包肉的做法主旨相同,细节略有差异。据我了解,黑省的锅包肉绝不放番茄酱,吉、辽则可能会放。上图是青岛北纬45°餐厅的菜品,纯以米醋和白糖调味,色泽较淡,给人以晶莹剔透之感;而下图则是有番茄酱的锅包肉,颇有“浓油赤酱”的神韵,质地亦较软,不如前者酥脆,更接近西餐风格。

  加番茄酱的锅包肉

  若单以正宗论,当然是黑省的锅包肉最为正宗,因为这菜就创自清末民初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但别的做法虽然风格不同,酸甜口却都是一样的(咸口的那是溜肉段),实是各擅胜场,难分轩轾。有些人执著心太胜,就是不能接受TA心目中的“不正宗”,我是很难理解的。

  争论某种事物是否正宗,很多时候大概是为了显示某种优越感。犹记在某个美食群里,一小撮人对正宗披萨应该长什么样展开了激烈讨论。太好笑了,这有什么可争的?我就爱吃羊腰子披萨,管侬啥事体啊?跟谁俩呢,一天天的。

  ”处处讲究“正宗”是一种病,谁能界定“正宗”?抽惯了下属送的假烟的老首长,偶尔撮一口真中华,说不定会指真为假。正宗与否,皆为虚妄,应作如是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