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州鎮小漂村西部,有一個居民點叫馬蹄塘,得名的緣由是因爲該地一池塘邊的大石板上,留有深深淺淺的馬蹄形圓窩。這些馬蹄印,也不知經歷了多少年的日曬夜露,風吹雨打,但馬蹄形狀仍然清清楚楚,透過這些深深淺淺的馬蹄印,彷彿能看到那駿馬四蹄翻騰、長鬃飛揚的雄姿,彷彿能聽到那戰馬聲震長空、氣魄雄偉的嘶鳴。

今日馬蹄塘,已被河沙淤平,但岩石上的馬蹄印仍很清晰。

這塘邊的大石板上,因何留下了如此清晰的馬蹄印?又是誰將馬蹄印留在了這水塘邊?

要解開這些疑惑,首先得說說這池塘和池塘所在地。

這池塘位於小漂村西部,接納了來自西漂灣、東漂灣、姊妹洞瀑布的水流。這幾道瀑布是該地有名的瀑布,水量巨大,常年轟鳴聲不斷。瀑水下流,匯聚成了一個面積不小的深塘,然後流出深塘,匯入溝河。平常時間,這池塘、這溝河水量並不算大,但一遇暴雨,瀑水迅疾匯入池塘,池塘水位上升,面積擴大,瀑水從池塘洶湧湧出,池塘下的河道陡然開闊,再往下,溝河兩邊山峯陡峭,洪水奔騰於深溝峽谷中,氣勢磅礴,令人膽戰心驚。

再說這池塘所在地,該地位於建始縣與奉節的交界處,從這裏向西行,順着彎彎曲曲的山路,不過五、六華里,就進入了四川奉節境內。

建始縣建縣在吳景帝時期,在這之前,秦朝是南郡屬地,漢朝是南郡巫縣屬地。雖山大人稀,但地理位置卻很重要,東進可到荊州,西退可進入川東川中。正因爲建始縣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戰亂頻仍的三國時代,這塊土地先屬於蜀,後又屬於吳。

正因爲該池塘所在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關於這個池塘邊石板上的馬蹄印、關於這個池塘的名字的來歷,就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傳奇故事。

史載,建安十三年(208),孫劉聯軍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的軍隊,三足鼎立局面形成,這時,現建始縣境爲劉備所有。建安十七年(212),益州牧劉璋的手下張魯不聽劉璋號令,劉璋一氣之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雙方成爲仇敵。劉璋派兵攻打張魯,卻打了敗仗,就在這時,劉璋又聽聞曹操要攻打自己,於是聽從幕僚的建議,迎劉備入川進入益州,想借劉備之力抵禦張魯、曹操。劉備接受了邀請,帶着軍師鳳雛龐統,從江陵率軍進入益州,令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共守荊州。第二年,即建安十八年(213),劉備與劉璋反目決裂,雙方交戰,在激烈的交戰中,軍師龐統在落鳳坡中流矢身亡,劉備帶兵苦守涪關。遠在荊州的諸葛亮等人得知消息,大喫一驚,諸葛亮命關羽率部守荊州,自己和張飛、趙雲率援兵,分三路入川增援劉備。

話說張飛得軍師令,率輕騎取大路殺向巴州、雒城之西。張飛率部下日夜兼程,翻山越嶺,來到溝河,正值一場暴雨之後,天剛放晴,只見萬壑爭流,千崖競秀,藍天白雲,碧峯秀黛。但一衆將士哪有閒心欣賞這美麗景色,面對這暴雨之後的溝河,他們只在心中暗叫一聲“苦也”。原來,雖然雨過天晴,但西漂灣、東漂灣、姊妹洞仍是瀑流飛濺,水聲震天。瀑水、山水、溪溝水都匯入溝河,滔滔洪水在深溝中咆哮;而地勢較平坦處,平時窄窄的溝河此時已猛增至近七、八丈寬,一河濁水波濤翻滾,攔住了援軍的去路。

身材魁梧、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的黑臉張飛騎在一匹通體漆黑、四蹄卻雪白的高頭大馬背上,一手緊握着丈八蛇矛,一手勒着馬繮繩,環眼死死盯着這一河濁水,胯下的坐騎也噴着響鼻,不耐煩的踏着四蹄。張飛身後的一衆兵將都勒住了馬繮繩,無可奈何地看着這阻住去路的河水。

這時,張飛身後閃出一員大將,對張飛說:“將軍,水深流急,沒有船,沒有橋,我們是否繞道而行?”張飛怒睜圓目,喝到:“繞道?這不是要害死哥哥,哥哥可等不及我們繞道。”原來,不從這裏入川,繞道的話,要多一天的路程才能趕到。那員大將見將軍發怒,急忙說道:“將軍,我馬上派手下砍樹搭橋。將軍您在岸邊稍事休息。”說完,馬上就回頭指派幾個兵士去砍樹,幾個兵士下馬,拿着大刀,朝旁邊的山坡跑去。

張飛圓睜環眼,四處張望,又驅着馬,沿河邊走着。走了一段路,來到池塘邊。張飛停了下來,挺矛立馬於塘邊,見池塘與溝河相比,兩岸間的距離要窄上許多,且溝河岸邊是軟軟的黃泥,而池塘邊卻是硬實的青石;再望向池塘對岸,也是一片開闊地。張飛觀察了一下,哈哈大笑,說:“搭個麼子橋,哥哥等着我去救援,都給我飛過去!”

一聽說飛過去,部將中的一人苦着臉,對張飛說:“將軍,您騎的是烏騅馬,飛過去不成問題,可我們騎的馬能飛過去嗎?”張飛大怒,喝到:“少在這囉囉嗦嗦。把砍樹的兵士喊回來,上馬,過河!”

好一個猛張飛,只見他撥轉馬頭,退到離河岸約兩丈遠的地方,一手抓緊馬繮繩,一手高舉丈八蛇矛,大喊一聲,兩腿在馬肚上一磕,那馬就飛跑起來。只見馬背上的猛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身子微伏在馬上;再看那張飛胯下的馬,好一匹烏騅馬,眼如銅鈴,噴鼻似雷,嘶鳴入雲霄,四蹄揚起,勢若騰空,每一蹄落下,石板上都留下了一個深坑。來到塘岸邊,張飛又是一聲猛吼:“哥哥,燕人張翼德來也!”烏騅馬好似得到號令,隨着張飛的吼聲,四蹄在池塘邊淺水下的石板上狠狠一蹬,身子騰空,一躍而起,如風如電,飛過了池塘,落在對岸的空曠之地,繼續向前飛奔。張飛一把勒住馬繮繩,“籲”了一聲,馬兒這才原地踏步。

張飛調轉馬頭,向對岸的手下喝到:“區區池塘,怎可阻擋我等。都像這樣,打馬飛過來。”塘這邊的衆將士,也不再猶豫,紛紛上馬,也像張飛這樣,馭馬飛過池塘。一時間,池塘邊戰馬飛騰,嘶鳴聲聲。時間不長,衆將士全部打馬過河,只是有相當一部分馬匹沒有直接飛過池塘,而是落在塘水中,好在離岸不遠,催馬涉水上岸。

見將士們都過了河,張飛也沒有下令休息,而是率部下馬不停蹄地向涪關趕去。

幾天之後,洪水消落,池塘邊的整塊青石板顯露出來,只見青石板上,赫然留下了一個個深深淺淺的圓窩—馬蹄印,從這裏經過的人們,摸着馬蹄印,量着一個個印窩大小,嘖嘖稱奇;而有幸看見張飛打馬飛過池塘的鄉民,更是繪聲繪色向他們描述張飛帶兵打馬飛過池塘的神奇故事。

猛張飛帶領部下離開了這裏,而張飛打馬飛過池塘的故事卻留傳下來,一代一代的鄉民在擺龍門陣時,都情不自禁地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故事越傳越奇,越傳越神,而那溝河的寬度、池塘的寬度、河水的洶湧也在不斷變化,越傳越寬,越傳越急,猛張飛、烏騅馬就在鄉民們的傳說中驚爲天神、天馬。而池塘邊的石板上深深淺淺的馬蹄印,歷經千年,仍然清晰可見,又似在印證鄉民口中這一傳奇故事的真實性。

正因爲張飛打馬飛過這池塘,在這池塘邊石板上留下了馬蹄印,而該地鄉民也因此而倍感驕傲,鄉民遂叫該池塘爲馬蹄塘,且這個名是越叫越響,遠近皆知。後來,彭姓、劉姓、何姓等姓氏遷到該地居住,聽到了這個傳說,就乾脆以“馬蹄塘”作爲該地地名了。

除了這個傳說以外,當地還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很早很早以前,該池塘的面積遠遠超過現在馬蹄塘的面積,有一位仙人——不知是什麼仙人——大約酷愛網魚,常常騎着馬,帶着漁網到這塘邊撒網捕魚。這塘中魚大概並不好網,也許仙人興趣本就在網魚本身,而不是魚,一網一天,撒了好多網,卻沒有網上多少魚。仙人在塘邊撒網,馬兒就在塘邊草地啃食青草,到了傍晚,仙人才收起漁網,騎着馬離開。這樣的日子也不知過了多久。這一天,仙人照例來到塘邊網魚,誰知仙人的坐騎那匹馬卻不知受到什麼刺激,跑到塘邊,一躍而起,要飛過池塘,到塘那邊去。仙人正好收網在手,情急之下,將網撒向坐騎,漁網網住了馬頭,仙人順手一拉,馬頭被生生拉下,被仙人扔到了池塘南岸的山坡上,如今,還可以清晰地看見栩栩如生的馬頭化作的岩石,而馬身已經越過池塘,落在了對岸,而在塘邊青石板上,則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當地人一提起這傳說,總是津津樂道,不僅會繪聲繪色向遊客講述這個傳說,而且還會親自帶遊客觀看池塘邊青石上的馬蹄印和山坡上的馬頭岩石。

馬蹄塘邊的馬蹄印,無論是張飛率部下打馬飛過池塘留下的,還是撒網捕魚的仙人的坐騎留下的,都印證了建始地名文化的多姿多彩。(資料蒐集:周恆 邱昌松 譚高峯 故事撰寫:邱曉平)(編輯黎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