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劍門關,半天翠雲廊。後者遊玩時間一個多小時可以走完小環線,路上從劍門關鎮裏到此景點馬路邊需二十分鐘。過路車多,但不順時也要等個把小時。

這是景區正門,門外就是國道。門票現在40元,與劍門關套票有優惠

喜歡的說喜歡,沒興趣的說不好玩,還是要看對古樹有沒有愛好

走一段普通的過道十幾分鍾,也無需什麼陡峭,沒有什麼臺階,就到了古柏主道

翠雲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 劍門蜀道 的一段。

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 張飛柏 ",位於四川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以劍閣縣部分爲主體部分。已建成國家AAAA級風景區。

其他地段的或被毀了,或保存不好,或不成景觀

據統計,劍門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規律地分佈在344裏的驛道兩旁,其中劍閣境內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閬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見,主體還是在劍閣境內。

義的翠雲廊指的就是這裏的翠雲廊景區。翠雲廊景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

三百里翠雲廊最大、最有名氣的幾棵樹都在這裏。有先主柏,兄弟柏,阿斗柏等等,都按神似起名,旁邊有說明標識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以咸陽爲中心,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在道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因此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爲"皇柏",所以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

翠雲廊的形成,歷經2000餘年。隨着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歷史上翠雲廊上有過七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

第二次對翠雲廊大規模植樹的是張飛。相傳張飛當年爲巴西(今閬中縣)太守,軍政往來頻繁。當時的劍州(今劍閣)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要地,爲適應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植樹義務。今天民間還流傳着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據考,翠雲廊上胸徑1.8米以上的古柏當是" 張飛柏 "了。

古人爲什麼要植這麼多古柏呢?首先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二是以樹計裏,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四是便於修棧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爲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陰避暑。

翠雲廊古柏能存至今日,與歷代嚴令保護有很大關係。自有驛道和行道樹以來,老百姓便以護路愛樹爲古柏保護牌己任。

這種優良傳統沿襲到現在。山區人民把修橋補路、栽桑植柏看成一種美德,看成是爲後人造福,因而也自有愛路護樹的良好習慣。

如果愛生態,如果想吸負氧,如果想懷古,此處值得去。

一則門票不太貴,二則交通算便利,三則

走個把小時,就到此處,就快到景區大門,也不累。出大門外有公路,有過境班車和公交回劍門關鎮,或往南走去老劍閣縣城普安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