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人進入寺院的心是茫茫然的

逢門便入見佛就拜

卻不明其間道理

這篇文章爲你做一個簡略的整理

寺和廟

首先要清晰寺和廟的概念,寺和廟的差異在中國是十分嚴厲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爲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爲廟。

山門

梵宇通常多建於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右稱“三門”,通常由並排的三扇門構成。中心一扇大門,兩旁各一扇小門。中門爲空門,東門爲無相門,西門爲無作門。

山門殿

很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最少中心那座大門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

鐘樓、鼓樓

金山門後,有鍾、鼓二樓相對。通常清晨敲鐘,以鼓相對,黃昏伐鼓,以鐘相對。鐘樓懸有洪種,有寺院鐘下供奉地藏菩薩,道明爲其左脅侍,閔公爲其右脅侍。鼓樓置有大鼓,有的寺院有伽藍神關羽,關平爲其左脅侍,周倉爲其右脅侍。

天王殿

較大的梵宇都有天王殿。進山門今後,兩旁的鐘樓、鼓樓和中心的天王殿構成寺廟的榜首重宅院。天王殿有三個首要元素: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

在釋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即是正殿,也有稱爲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中心修建,也是僧衆朝暮會集修持的當地。

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着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鬥,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瓏塔。殿內佛像前張掛着很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莊重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羣魔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才智,能雄鎮大千世界,因而佛弟子敬稱他爲“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通常殿堂爲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爲九五開間,標誌好像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一樣。

禪房

又稱禪屋、禪居、禪堂。禪宗寺院以“禪那”爲主旨。“禪那”意謂“思想”或“靜思”,也即是需求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求靜居的當地,這就發生了禪房。禪房通常在寺院的後部或方丈室鄰近,修禪人寓居之所。

監院、方丈院

監院是寺院的總管,方位僅次於方丈。前期的寺院兩者的差異在於:方丈是德高望重學識深邃的和尚,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踐管理者。

唐代今後,對監院的選拔通常既着重有學識、懂佛法,又能仔細就事的和尚來充任,監院與方丈的責任開端混淆。

方丈院是監院或方丈的正寢之所。通常在寺院的後部獨自建一處房子或宅院,作爲寺院住持的居處。古代維摩居士之石室爲方形,長寬皆一丈,故曰“方丈”。

後來的方丈室雖爲寺院住持的居處,但並不豪華,面積也不大。後來的監院或方丈常在寺院舊房子中處理公事,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設方丈院,而將寺院內的旁院、跨院作爲監院、方丈止息之所。

大齋堂

釋教發起衆生對等,和尚不論方位凹凸都團體就餐,決不能渙散就食,所以衆和尚就食處稱之爲“大齋堂”。大的寺院的竈房大鍋一次都可燒飯一石以上,燒菜百斤以上。

即便有如此大鍋,關於一個有上千和尚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來的雲遊和尚,即便有幾口大鍋也不能滿意千名以上和尚在一起一起用飯,因而就發生兩種用餐辦法:一是分紅幾批用餐,以確保都在一個大齋堂用餐。

另一種是分紅幾個大齋堂,以確保能一起用餐,根本上沒有損壞團體用餐的古訓。臺灣的佛光山和中臺禪寺等大型寺院皆採納此法。

藏經樓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經閣,方位在梵宇最終一個宅院,常爲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爲貯藏(cáng)佛經之用。在藏經閣的兩頭,設有配樓或配閣。

這種做法後來傳到日本。不過稱號稍有不一樣,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經閣叫經藏(zàng),法華寺則叫經庫。經藏或經庫內俱供奉付大士像,即中國六朝時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

由於他發明晰輪藏(zàng)辦法,曾樹立大層龕等藏經辦法。別的,閣內還設釋迦摩尼像,脅持二菩薩像。有的還供奉日本露臺宗創始人最澄法師像。

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門前,池的大小視寺的規劃而定。如福州湧泉寺山門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圍築上矮牆,避免遊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露臺宗智者大師所創建,由香客將購來的魚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救苦救難。

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詔令全國寺院皆設放生池。放生池還能起到貯水效果,可用來救火。

微信搜索關注:明清傢俱研習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