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路,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黄岛路已列入拆迁,现状百般凋零。似某人病入膏肓,苟延残喘,不可救药。但土著们大喜过望,盆满钵满无疑。不像我观海二路,大政方针是“修旧如旧”,世世代代都绝了当土豪的奢望。

说起黄岛路,标志应该是那条称作“一步半”的石阶路。“一步半”的意思,乃一步不够,两步多也,其实不然。那日实地丈量,像我等成年人,一步一个台阶,正好,妙极!妙在若是官场中人,不必大年三十或初一拜佛湛山寺,不求平步青云,但求拾级而上,在此折返几趟,恐也会功成名就。呜呼!

“ 一步半”的上坡头,原有一家“万顺兴”,儿时常去买糖果糕点,这家的山楂糕很好,酸甜可口,回味无穷。现在成了“海滨”食品店。

“一步半”的下坡头,有一家轧面条的小店,面粉拿将去,加工费二分,游玩片刻,立等可取。

过了“一步半”,便是正街热闹处。解放前有“平康里”等一个个妓院,乃达官贵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快乐销魂之处。据说连岛城某大学的教授亦好此道,某著名大诗人亦被诚邀去体验一把,遂写出“神女”等等的美丽诗篇,可见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授亦不能免俗。

走进17号大院,且见五层大楼,标准单间,可想象出当年的热闹景象。想必工商执照,卫生许可,体检报告一应俱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客官可放心消费;不似当下勾当,偷鸡摸狗,酒店浴室,车震野合,时而扫黄,心惊胆颤,于心理健康极为不利。解放后,这些大院成为平民居所,现在多为新市民租用。

然而黄岛路不仅声色犬马之处,几百米的道路,竟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始终繁华。记得其与芝罘路交界处,有一个“打”锅饼的炉子,厚厚的锅饼清香扑鼻,三毛一斤。

还有一个马蹄烧饼,现烤现卖,着实诱人。记得还有一个香油粿子,两头咬开后,可作风筒,手艺了得!哪像现在单位食堂的油条,死面一根。还有几家煎饼店,为日照人家专营,刚从鏊子揭下来的煎饼,又酥又香,或卖或加工,甚是好吃。

“文革”中风云岛城的杨某人,据说发迹前亦在此练摊,主营炒花生米,故有“杨八粒“之雅号。无奈那时囊中羞涩,每每垂涎三尺。黄岛路那时竟然还有文化产业。记得有一家小店专事出租连环画,简陋的书架上摆着五颜六色的小人书,封皮被主人用牛皮纸精心包裹着,少儿是该产业的消费主体,压岁钱除了买冰糕大虾酥高粱饴,大部分放在这里作了精神投资;那开店的老太太似不太和善,小人书薄的一分,厚的二分;价钱是根据客户的阅读量计算的,绝不打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聚成”在黄岛路下端的三角地,当时是国营大菜店。逢年过节,每家每户供应半个猪头,一颗白菜,二两木耳,三两粉丝,要拿着各种票证去乖乖排队;那割肉的师傅高高在上,威风凛凛,宛如县官大老爷;听惯了阿谀奉承,看惯了低眉顺眼,目不斜视,旁若无人,手起刀落,容不得你挑肥拣瘦。

“三聚成”斜对面,是大名鼎鼎的“万香斋”。“万香斋”的猪头肉,大红肠,砂仁宝肚曾香透了半条街。现在是一家豆腐坊。时下遍及岛城的”万香斋“,也全然没了当年的香味。据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家的百年老汤被人盗走,估计是同行恶性竞争所为,此案不了了之。

再往左边拐,就是四方路大茅房了,其味道也是波及半条街,有趣的是,它距“万香斋”也就三五十米,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也未可知。大茅房对面是一家果品店,糖炒栗子不但好吃,那味道也是很好闻的。

黄岛路,”一步半“,引起了多少的回忆!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青岛还有什么?就像当年的”菠萝油子“一样,人们在唏嘘良久之后,”一步半“终究要离去。

原创: 于长江 来源于:青岛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