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路,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黃島路已列入拆遷,現狀百般凋零。似某人病入膏肓,苟延殘喘,不可救藥。但土著們大喜過望,盆滿鉢滿無疑。不像我觀海二路,大政方針是“修舊如舊”,世世代代都絕了當土豪的奢望。

說起黃島路,標誌應該是那條稱作“一步半”的石階路。“一步半”的意思,乃一步不夠,兩步多也,其實不然。那日實地丈量,像我等成年人,一步一個臺階,正好,妙極!妙在若是官場中人,不必大年三十或初一拜佛湛山寺,不求平步青雲,但求拾級而上,在此折返幾趟,恐也會功成名就。嗚呼!

“ 一步半”的上坡頭,原有一家“萬順興”,兒時常去買糖果糕點,這家的山楂糕很好,酸甜可口,回味無窮。現在成了“海濱”食品店。

“一步半”的下坡頭,有一家軋麪條的小店,麪粉拿將去,加工費二分,遊玩片刻,立等可取。

過了“一步半”,便是正街熱鬧處。解放前有“平康里”等一個個妓院,乃達官貴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快樂銷魂之處。據說連島城某大學的教授亦好此道,某著名大詩人亦被誠邀去體驗一把,遂寫出“神女”等等的美麗詩篇,可見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教授亦不能免俗。

走進17號大院,且見五層大樓,標準單間,可想象出當年的熱鬧景象。想必工商執照,衛生許可,體檢報告一應俱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客官可放心消費;不似當下勾當,偷雞摸狗,酒店浴室,車震野合,時而掃黃,心驚膽顫,於心理健康極爲不利。解放後,這些大院成爲平民居所,現在多爲新市民租用。

然而黃島路不僅聲色犬馬之處,幾百米的道路,竟商賈雲集,熙熙攘攘,始終繁華。記得其與芝罘路交界處,有一個“打”鍋餅的爐子,厚厚的鍋餅清香撲鼻,三毛一斤。

還有一個馬蹄燒餅,現烤現賣,着實誘人。記得還有一個香油粿子,兩頭咬開後,可作風筒,手藝了得!哪像現在單位食堂的油條,死麪一根。還有幾家煎餅店,爲日照人家專營,剛從鏊子揭下來的煎餅,又酥又香,或賣或加工,甚是好喫。

“文革”中風雲島城的楊某人,據說發跡前亦在此練攤,主營炒花生米,故有“楊八粒“之雅號。無奈那時囊中羞澀,每每垂涎三尺。黃島路那時竟然還有文化產業。記得有一家小店專事出租連環畫,簡陋的書架上擺着五顏六色的小人書,封皮被主人用牛皮紙精心包裹着,少兒是該產業的消費主體,壓歲錢除了買冰糕大蝦酥高粱飴,大部分放在這裏作了精神投資;那開店的老太太似不太和善,小人書薄的一分,厚的二分;價錢是根據客戶的閱讀量計算的,絕不打折,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三聚成”在黃島路下端的三角地,當時是國營大菜店。逢年過節,每家每戶供應半個豬頭,一顆白菜,二兩木耳,三兩粉絲,要拿着各種票證去乖乖排隊;那割肉的師傅高高在上,威風凜凜,宛如縣官大老爺;聽慣了阿諛奉承,看慣了低眉順眼,目不斜視,旁若無人,手起刀落,容不得你挑肥揀瘦。

“三聚成”斜對面,是大名鼎鼎的“萬香齋”。“萬香齋”的豬頭肉,大紅腸,砂仁寶肚曾香透了半條街。現在是一家豆腐坊。時下遍及島城的”萬香齋“,也全然沒了當年的香味。據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家的百年老湯被人盜走,估計是同行惡性競爭所爲,此案不了了之。

再往左邊拐,就是四方路大茅房了,其味道也是波及半條街,有趣的是,它距“萬香齋”也就三五十米,究竟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也未可知。大茅房對面是一家果品店,糖炒栗子不但好喫,那味道也是很好聞的。

黃島路,”一步半“,引起了多少的回憶!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庫門,青島還有什麼?就像當年的”菠蘿油子“一樣,人們在唏噓良久之後,”一步半“終究要離去。

原創: 於長江 來源於:青島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