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來青島大包搬到曲阜路經營,仍是非常紅火,九十年代中期,那時也應該是最鼎盛的時候,1997年,我正好在中山路、湖北路附近工作,午飯的時候,經理時常會讓我們去買包子回來一起喫,那時每天排隊的人羣真的是“首尾不能相望”,都能蜿蜒排到中山路上。“青島大包”曾經是青島特色小喫的符號,那個時候買包子的隊伍“首尾不相望”,它帶給了島城市民無數溫馨的回憶,它的沉淪也讓人惋惜不已。

“青島大包”曾經是青島特色小喫的符號,那個時候買包子的隊伍“首尾不相望”,它帶給了島城市民無數溫馨的回憶,它的沉淪也讓人惋惜不已。

青島大包的前身是青島飯店的“三鮮大肉包”,因皮薄、味美、鮮嫩而名揚島城。1996年7月16日,青島大包中心店開業,開業當年,就被青島市命名爲“青島十大特色小喫”之一。

1996年、1997年、1998年是青島大包最輝煌的時候,1996年曲阜路總店開業時的日營業額能達到2.6萬元,1997年5月1日,一天的營業額達到了4萬元,那一年的營業額達到了676萬元,並先後獲得了“市民滿意的大衆飯店”、“山東省名小喫”和“中華名小喫”稱號。青島大包成爲當之無愧的青島特色小喫的王牌代表。

網友“整晚的音樂”在2006年6月25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的一篇帖子,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島大包做了細緻的描述:

青島飯店的大堂給人的印象就是很空曠,天花板很高,而擺設的桌子很散。由於面積大,整個大廳迴音也很響。中午喫飯時人很多,啤酒和涼拌菜結合的味道,那種香味,現在回想起來仍是念念不忘。人們在各個櫃檯前排着隊,然後就見一屜一屜的包子拉進櫃檯,每一個都冒着熱氣,間或幾個還順着捏口處淌出深色的醬湯。

那時的大包一毛錢一個,一兩糧票。是最實惠的大衆美食了。青島飯店的包子好在用料講究,他們用的麪粉是那時的“特等粉”,面白且筋斗,餡料也絕不馬虎,一大團肉餡加一點點蔥花就齊了。而肉餡攪拌後要放置常溫“省”幾小時後纔可以包制。

當年青島飯店的紅火簡直都無法想象。去那裏喫一頓包子簡直就是每個孩子的夢想。大廳裏除了排隊的人,再有的就是逛街裏累了的大人們在喫包子、喝啤酒。依稀記得啤酒是用大玻璃杯裝的,好象要交杯子押金吧。後來有一陣,青島飯店推出了“西式包子”,就是中式漢堡。一團肉餡擠在麪包胚上,用烤箱烤制。每個一塊五,可惜賣了不久,就因爲大衆的不接受而停了。

後來青島大包搬到曲阜路經營,仍是非常紅火,九十年代中期,那時也應該是最鼎盛的時候,1997年,我正好在中山路、湖北路附近工作,午飯的時候,經理時常會讓我們去買包子回來一起喫,那時每天排隊的人羣真的是“首尾不能相望”,都能蜿蜒排到中山路上。

即使到了 1999年底,青島大包依然風頭十足, 回憶當年的輝煌,青島大包店一些老員工仍是十分自豪。“2000年元旦的那一晚上,我們一直賣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在這樣紅火的情況下,青島大包的擴張之路也非常順利,青島大包吸引了大量加盟者,都想要趁着這股熱潮“分一杯羹”。

到1998年,青島大包連鎖店開了17家,2000年青島大包改製爲有限公司,此時27家連鎖店已經輻射到省外,在陝西、黑龍江、遼寧也能喫到青島大包。2004年1月1日唐山店開業,至此青島大包連鎖店達到了28家,其中市內4家爲直營店,其餘24家爲加盟店。

2004年也成爲了青島大包的轉折之年,這一年它達到了擴張的頂峯,這一年,青島山賀實業有限公司花巨資從青島大包快餐有限公司手裏買斷了“青島大包”的商標,一同買來的還有大包的“祕方”和原公司的200多名職工。

這一年,青島大包連鎖店陸續變臉成統一的“青島大包快餐”。也是這一年,因管理模式跟不上形勢,加上200多名職工多數已臨近退休,要給他們支付高額的工資和保險,青島大包也開始揹負上了沉重的包袱。

2015年,青島大包第一店的門頭已拆下

隨着加盟店越開越多,用料慢慢開始縮水,價格越來越高,味道卻越來越差,這可能是青島大包“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曾有媒體在關於青島大包的報道中提到,一位看着青島大包長大的“老青島”說:“我是看着青島大包從9分一個漲到1元一個的。這發麪包子就講究現蒸現賣現喫,可現在如果趕不上中午11時左右那一撥兒,喫到的就只能是捂在棉被裏半熱不涼、味道大打折扣的包子了。”

由於市民反映青島大包質量下滑, 2004年7月30日,市財辦、市飯店和烹飪協會摘掉了青島大包的“特色招牌”。此後,大包銷售網點開始出現劇烈萎縮,很多加盟者由於難以維持經營相繼轉行。隨着虧損,一家家分店陸續關閉了。

2011年,已停業的曲阜路青島大包總店

青島大包在獲得“特色小喫”的招牌之後,盲目擴張加盟店,品牌的開發過度且無序,同時,盲目追求高利潤,高檔次。不顧包子的大衆特性。後續管理跟不上,質量下降,人才儲備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引起惡性的連鎖反應,青島大包最終也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青島飯店的青島大包、春和樓的三鮮鍋貼、萬和春的排骨米飯等十大特色小喫享譽島城,更吸引了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凡往來者必一嘗美味而足矣。遺憾的是,隨着時間的流逝,不少小喫品牌湮沒在了市場的浪潮中,曾經十大特色小喫開始變得特色不再。

青島大包的盛衰史也正是青島特色小喫業發展的縮影。20年前,島城“十大特色小喫”曾風靡一時,青島特色飲食文化的脈絡一度由模糊變得清晰,然而,20年過去了,島城的特色小喫卻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說起青島大包,時至今日,仍是滿滿的記憶。作爲經歷青島大包輝煌發展的老青島們,在回想青島大包曾經的輝煌景象時,在感嘆它的黯然消失時,還是期盼着我們的本地品牌能夠“東山再起”,讓我們島城特色小喫業能夠再現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