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李自成在清軍兩路夾擊之下,想往湖南進軍,途徑湖北九宮山,他的生命在正史中就終結在這裏。

一個死亡,兩種表述。

李自成的死訊被清軍英親王阿濟格上報爲“自縊而死、屍首腐爛不可辨”。南明朝廷得到的兵部尚書何騰蛟的上報則是“將其斬首、首級丟失”。

在民間,各類傳說更加層出不窮,被山民伏擊說、出家成爲奉天玉大和尚說都是主流說法,也有傳言他逃回了陝西甚至甘肅一帶,隱姓埋名,子孫綿綿。

李自成成爲“先帝”後,手下大順軍餘部各地尚有20餘萬,主力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爲“太宗皇帝”,堅持繼續抗清,但李自敬威望不高,大順餘部從此失去了主心骨,各自爲戰。

其中,李自成的侄子李過在清朝和南明的“聯合”招撫下,投奔了南明朝廷,所部自此成爲“忠貞營”,南明隆武帝感念其赤心一片,封他爲“興國公”。

李過死後,所部領袖又換成了李自成的小舅子高一功。

忠貞營因爲它的出身問題,不可能被南明朝廷真正信任,反倒受到其他南明軍將領的排擠,轉戰貴州時,高一功在與地方武裝作戰時陣亡,部下李來亨接任。

李來亨看清形勢,脫離了南明永曆政權的戰鬥序列,率領數萬士兵輾轉來到了川鄂邊境的長江三峽一帶,在這片地區,各路抗清人馬續寫了一篇抗清傳奇。

李來亨與劉體純、郝永忠、袁宗第等各路闖王餘部會合,大家共推舉劉體純爲首領,組成了夔東十三家,除了闖王餘部、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其他地方義軍甚至南明政府軍也多有加入。

“夔東十三家”聯軍一度發展擴大到了二十餘萬人馬,藉助山高林密、道路艱險與前來圍剿的清軍長期周旋,勢力最壯大的時候,領地面積結連二十餘縣。

由於地理位置處於清政府的包圍之中,清政府開始也沒有着力圍剿,先是蕩平了其他各地的局勢,最後才選擇來啃這塊硬骨頭,再加上十三家的英勇抵抗,這片國中之國最終堅持了二十年之久。

一直到了康熙初年,清廷對夔東十三家才收緊了繩套,開始多路並進展開大規模圍剿,康熙二年冬,劉體純兵敗自縊身亡,多家將領戰死,少部分降清。康熙三年,碩果僅存的李來亨部也被全面包圍,李來亨讓部衆分散突圍,自己則攜全家老小縱火自焚,以李自成餘部爲主的夔東十三家正式落下大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