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八百五十九年前,在西安(当时叫镐京)发生了一起平民暴动的大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那时是西周时期,领导人叫周厉王。周厉王一上台,就开始着手经济改革,做出大动作,把土地收归国有。

这项政策叫做“专利”政策,大自然也是国家的,当然也就是他自己的,把一些山林湖泊收归国有垄断,樵夫不能砍柴,猎人不能打猎,渔民不能捕鱼,想进去砍柴打猎捕鱼也不是不可以,交税就行。

这项政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他本人,最大的受害者却并不是大家想当然会认为是的平民百姓,而是封地的主人。这一国有化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小农经济。

可以说,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包括平民百姓)的一种博弈。

诸侯作为封地的原主人和平民百姓自然反对,想组织开荒扩大耕地这些比较积极的念头都被这项政策打消了,有的诸侯劝周厉王注意一下利益分配,会影响大家积极性,好处不能让您一人儿独占不是?普通人搞垄断,大家就会把他当做强盗,您是个王者,还这么搞,让天下百姓怎么看待您?

周厉王不听劝,别拿着老百姓说事,我还不知道你们这点小九九?

朝野上下就开始在底下议论周厉王的不是之处。

周厉王听说了,很上火,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当克格勃,去搞监听工作。主要还是对付诸侯,谁背后发牢骚,指摘我,就办他。

得,诸侯干脆不敢来镐京朝拜他。到了后期,对平民百姓的监督程度也逐步收严,连老百姓见面都不敢交谈国事,只敢用眼神交流。

辅政的召公劝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堰塞湖带来的危害很大,要解决问题,就得疏导大家情绪,光靠堵可不成。不让人说话这一条根本行不通,要让百姓有说话的权利。

周厉王不听,你可拉倒吧,我这招制止毁谤最好使!看,没有一个敢说话!

“打脸”周厉王的行动很快就爆发了。

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愤怒的百姓们把周厉王赶跑了。

瞧,不让说话,那就行动给你看。

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日子,周厉王跑路之后,“周召共和”制度确立了起来,至少在两千八百五十九年前,我们的国人们已经开始享受了一段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政治制度的时间,虽属昙花一现,意义终也可贵。

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政务处理大堂的门前就要竖立一根“诽谤木”,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在上面提意见的,诽谤木在后世却进(duo)化(luo)成了象征封建王朝威严的华表,高高耸立在朝廷之外,重兵把守,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这何尝不是由历史深处伸来的另外一种打脸的手掌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