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八百五十九年前,在西安(當時叫鎬京)發生了一起平民暴動的大事件,史稱“國人暴動”。

那時是西周時期,領導人叫周厲王。周厲王一上臺,就開始着手經濟改革,做出大動作,把土地收歸國有。

這項政策叫做“專利”政策,大自然也是國家的,當然也就是他自己的,把一些山林湖泊收歸國有壟斷,樵夫不能砍柴,獵人不能打獵,漁民不能捕魚,想進去砍柴打獵捕魚也不是不可以,交稅就行。

這項政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他本人,最大的受害者卻並不是大家想當然會認爲是的平民百姓,而是封地的主人。這一國有化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小農經濟。

可以說,它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包括平民百姓)的一種博弈。

諸侯作爲封地的原主人和平民百姓自然反對,想組織開荒擴大耕地這些比較積極的念頭都被這項政策打消了,有的諸侯勸周厲王注意一下利益分配,會影響大家積極性,好處不能讓您一人兒獨佔不是?普通人搞壟斷,大家就會把他當做強盜,您是個王者,還這麼搞,讓天下百姓怎麼看待您?

周厲王不聽勸,別拿着老百姓說事,我還不知道你們這點小九九?

朝野上下就開始在底下議論周厲王的不是之處。

周厲王聽說了,很上火,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當克格勃,去搞監聽工作。主要還是對付諸侯,誰背後發牢騷,指摘我,就辦他。

得,諸侯乾脆不敢來鎬京朝拜他。到了後期,對平民百姓的監督程度也逐步收嚴,連老百姓見面都不敢交談國事,只敢用眼神交流。

輔政的召公勸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堰塞湖帶來的危害很大,要解決問題,就得疏導大家情緒,光靠堵可不成。不讓人說話這一條根本行不通,要讓百姓有說話的權利。

周厲王不聽,你可拉倒吧,我這招制止毀謗最好使!看,沒有一個敢說話!

“打臉”周厲王的行動很快就爆發了。

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鎬京爆發了國人暴動,憤怒的百姓們把周厲王趕跑了。

瞧,不讓說話,那就行動給你看。

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國信史的端口年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日子,周厲王跑路之後,“周召共和”制度確立了起來,至少在兩千八百五十九年前,我們的國人們已經開始享受了一段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政治制度的時間,雖屬曇花一現,意義終也可貴。

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政務處理大堂的門前就要豎立一根“誹謗木”,目的就是爲了讓百姓在上面提意見的,誹謗木在後世卻進(duo)化(luo)成了象徵封建王朝威嚴的華表,高高聳立在朝廷之外,重兵把守,閒雜人等不得靠近。

這何嘗不是由歷史深處伸來的另外一種打臉的手掌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