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這首唐代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說的這件事。到底是歷史事實,還是口口相傳的演義,或者根本就是後人編造的事情呢?歷史久遠的場景,有時候演義往往比事實更有魅力。比如三國演義。恐怕很多人都把它的內容等同於真正的歷史了。在西方更是這樣。比如荷馬史詩,基本就是西方古人說書唱戲鬧着玩的,居然也被現代西方人捧紅了當正史。因爲歐洲歷史如不用荷馬史詩,2500年以前的事情就都成了空白了。因此瀚海狼山對在1800多年前,誰誰家的古人,就能用超長的鐵鎖鏈徹底截斷長江的交通,一開始也是表示充分合理懷疑的。三國演義中,用千尋鐵鎖封鎖長江,是民間方士也就是各路大忽悠給東吳末帝孫皓出的主意。但是正史卻不是這樣。

正史記載,三國末年,西晉已經滅亡蜀國多年,佔據了整個四川,也就是益州。益州刺史王濬奉司馬氏之命大量建造戰船,打算順流而下,一舉蕩平東吳。在長江上游大規模造船時,產生的大量木屑,隨着長江水流到建平郡,建平太守吾彥發現後,將撈起的木屑上呈吳主孫皓,認爲西晉正在大造戰船,打算伐吳。希望孫皓增派守軍到建平防守,認爲只要建平不失陷,西晉水軍就無法順江而下。古代的建平,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境內,也就是三峽的出口,今天的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以上。但孫皓不聽。太守吾彥無奈,唯有製造鐵鎖鏈,在險要之處放下橫斷長江;又製作大鐵錐,暗置在江水之中,試圖以此阻止西晉戰船東進。天紀4年,即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濬率軍壓境,沿江城池守將多數都望風而降,或者很快被攻破,但吾彥卻領軍堅守建平,無法攻下,唯有選擇繞過。

此時因建平守軍不足,無力防守建平附近的所有江面。王濬又以大木筏移走江中的鐵錐,又用火燒斷鐵鎖鏈,令大批水軍成功通過建平郡。然後在大江之上再無阻隔,不久直達建康城,吳主孫皓出城投降,三國時代正式結束。狼山爲何一開始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呢?

在於長江最近2000年來,從出巫峽以後一直到長江口,河道大體是固定的,很少出現像黃河下游那樣的定期大改道。只在荊江流域出現過少量的人工裁彎。因此長江的歷史寬度大體也變化不大,三峽內部峽江最窄的地方也有七八百米寬;出三峽後江面一般寬度在1.5公里到2公里,到入海口的主航道寬度則高達5公里左右。

中下游寬度在1公里以下的咽喉航道很少。因此要用鐵鏈攔截長江,這鐵鏈最短也需要1.5公里左右。長度是非常驚人的,因此歷史上叫做“千尋鐵鎖”。而鐵鎖鏈的拉力,和他的單節規格大小成正比;而規格大小又和鐵鏈單節和整體的重量成正比。比如當今30萬噸級超級油輪的錨鏈,完全放開也只有200米左右的長度,但是自重居然超過100噸!人力根本無法操作,只有起錨機械才能收放。這相當於每一米錨鏈自重就有0.5噸。如果用這種超級鐵鏈1.5公里,起步就有750噸重。而且歷史記載說,攔江鐵鏈還不止一根,如果需要5根,就是接近4000噸鐵。古人上哪裏找這麼多的鐵?而且這麼重如何佈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嘛。

不過後來狼山看到了瀘定橋鐵鏈的規格和重量,就有了新的認識。原來把古代鐵鏈的規格高估太多。古代人根本造不出現代超級油輪的錨鏈。那個規格太誇張。而瀘定橋的鐵鏈是康熙年間製造,到目前300多年了還在用。瀘定橋始建於大清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九月,於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四月建成投入使用。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爲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全橋鐵件總重40餘噸,其中鐵鏈總重量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1.6噸;1根橫向臥龍樁和7根縱向地龍樁累計用鐵量20餘噸。每根鐵鏈,平均每米用鐵只有15.4公斤。如果按照瀘定橋這種規格鐵鏈打造,那麼1000米長,總重是15.4噸。2000米長,也不過30.8噸。這個重量級別,一般較大的木船就可以承載。三國時代長江內的樓船排水量已經過百噸,因此用木帆船在長江內佈設這種加長的鐵鏈,古人是可以做得到的。

從三國末年到康熙年間,生產力並沒有劃時代的進步。鐵索都是鐵匠鋪手工打造,佈設也是人力爲主,最多借助一些絞車和佈設船隻。如果一條完整的鎖江鐵鏈是1200米長,那麼其全重也不過20多噸,是完全可以放到一條木船上,邊橫渡長江邊佈設,然後到了對岸,再用大型人力絞車大體拉直。

這種超長鐵鏈,自身承受幾十噸的拉力沒問題。而且古人在大江的兩邊,是在巨石或者山崖上人工鑿一個大洞,把鐵鏈繞一圈再固定,這樣抗拉力就可以高達百噸級的規模。作爲一根超長的鎖鏈,一旦被拉直,那麼中間的橫向垂直的受力,對兩側的拉力最大。古人也有辦法,就是這鐵鏈不是完全懸空在江面或者半沉於江水中受橫向衝擊,而是在江水中有幾個人工浮島竹筏,把超級鐵鏈每隔數百米,就固定在竹筏上,而竹筏在上下游都有鐵錨固定,可以抵抗江水的衝擊力,這樣1000多米長的鐵鏈的自重和橫向衝擊力,都被消解了不少。而且即使燒斷或者砍斷兩個竹筏之間的鐵鏈,另外的竹筏之間和竹筏和兩岸之間的鐵鏈仍然有阻礙交通的作用。

知道了這一點後,南宋末年四川方面,爲了防止元朝的水軍逆流而上,在瞿塘峽也佈置過這種攔截整個長江江面的鎖鏈。而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爲了阻隔湘軍,也這麼搞過。因此三國時代就用超長鐵鏈攔截長江,基本可以認爲是真實的歷史。雖然這麼做效率很低,也最終都被突破,但是不得不佩服誰誰家的古人,還是敢想敢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