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寇准死后,其棺木途径衡州、公安等地时,当地老百姓纷纷自发插竹祭拜,后来这些散落的竹子长成了一片片竹林,人们在附近修建“寇公祠”,明代文豪戴嘉猷曾有诗:“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

喜欢听书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三十多年前一部《杨家将》享誉全国,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评书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杨家将》系列当中就有关于寇准的一部作品——《寇老西儿》。

很多人不知道问什么会把寇准称为“寇老西儿”,其实“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称呼,很可能是创作这部作品的人把寇准当成了山西人,后来经过考察,寇准并不是山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华州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地界。

当然一些艺术作品追求的是故事性和趣味性,本身并不严谨,评书当中“寇准背靴”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不过正史当中却没有相关记载,很明显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从古至今,老百姓非常向往这些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一来二去就成了“真实事件”了,寇准是少年天才,19岁就中了举人,下一步就是想着进士目标努力了,当朝皇帝在决定进士人选的时候,偏爱选择年龄稍大的,因此有人劝说寇准把年龄改大一点,寇准却说道“做人要诚信,何况是皇上,怎么能欺骗他呢?”

就这样还未踏足官场,寇准耿直与忠臣的性格就声名远扬了,资料中多次提及寇准性情刚烈,例如皇上想要他做宰相,但是又怕他耿直的性子惹出麻烦,事实证明寇准能力超群,当上宰相之后让朝中奸佞纷纷露出原形,当然麻烦事也不少。

寇准能力出色,当上宰相之后恪守底线,对于皇帝从来都是直言相告,不像一些大臣那样溜须拍马,一次寇准在和皇帝商量事情的时候,两人大吵了一架,气的皇帝拍案而起,寇准却死死地拽住他的衣服,直到解决事情之后才放他走。

寇准十分倔强,与上级交涉丝毫不让,直到争论出个对错才肯罢休,诚然,臣子触怒皇帝那是要掉脑袋的,寇准也非常清楚,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个人不但倔强而且胆大。

朝夕相处,皇帝也知道寇准的脾气,将他与魏征相提并论,可见在皇帝眼中,寇准是一个忠臣,当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皇帝的宽容,他的直性子也惹出了很多祸事,有一年全国大旱,宋太宗找来群臣商议对策,很多人都说这是天数无法避免,只有寇准站了出来说道,天数也是人为的,之所以灾难频发,是有些官员从中中饱私囊,克扣百姓。

太宗急忙问道他有什么证据,寇准想都没想说道:“王怀和祖吉同样贪污,祖吉掉了脑袋,王怀却仅仅打了几棍,就因为他是副宰相的弟弟,这难道不是嘛?”皇帝听说之后,马上命人调查,果然如他所说,回来后就罢免了副宰相,重新审理案件。

寇准在朝堂上吵架是常有的事,皇帝不能每次都站在他这一边。有一日,寇准坐轿子走在大街上,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突然跪到他面前,喊了一声“万岁”,寇准一惊,接着对随从说:“我要大祸临头了!”然后匆忙回家。

寇准越想越不对,回家之后就吩咐老婆连夜收拾行李,准备跑路。

这件事被寇准的政敌知道,以谋反罪名告到皇帝那里,寇准急忙找来自己的好友作证,一时间又一场骂战开始了,朝廷命官就像泼妇骂街一样,太宗知道后非常愤怒,把几个人都撤了职,寇准也被发配为青州知州。

一年以后,太总觉得寇准的脾气因该收敛了一点,回来之后不会那样耿直了,于是任命他为副宰相召回京师,当时太宗脚疾严重,难以走路,看到寇准之后就和他开玩笑:“你怎么不早点回来啊”,寇准却说“如果不是陛下召见,我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一句话差点把太宗噎死。

因为性格原因,寇准一生都在走走停停,无数次往返于京城和地方,如果不是他真有能力,就他这样的脾气,早就被发配边疆了,后来雷州任职期间,寇准病重不能下床,有诗写道:“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准死后,夫人奏请朝廷请求把遗体带回故里,得到批准,只不过山高路远,走到半路就没钱了,只好埋在洛阳巩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