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寇準死後,其棺木途徑衡州、公安等地時,當地老百姓紛紛自發插竹祭拜,後來這些散落的竹子長成了一片片竹林,人們在附近修建“寇公祠”,明代文豪戴嘉猷曾有詩:“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

喜歡聽書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三十多年前一部《楊家將》享譽全國,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評書可以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楊家將》系列當中就有關於寇準的一部作品——《寇老西兒》。

很多人不知道問什麼會把寇準稱爲“寇老西兒”,其實“老西兒”是對山西人的稱呼,很可能是創作這部作品的人把寇準當成了山西人,後來經過考察,寇準並不是山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華州人,就是現在的陝西地界。

當然一些藝術作品追求的是故事性和趣味性,本身並不嚴謹,評書當中“寇準背靴”的故事爲人津津樂道,不過正史當中卻沒有相關記載,很明顯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從古至今,老百姓非常向往這些充滿戲劇性的故事,一來二去就成了“真實事件”了,寇準是少年天才,19歲就中了舉人,下一步就是想着進士目標努力了,當朝皇帝在決定進士人選的時候,偏愛選擇年齡稍大的,因此有人勸說寇準把年齡改大一點,寇準卻說道“做人要誠信,何況是皇上,怎麼能欺騙他呢?”

就這樣還未踏足官場,寇準耿直與忠臣的性格就聲名遠揚了,資料中多次提及寇準性情剛烈,例如皇上想要他做宰相,但是又怕他耿直的性子惹出麻煩,事實證明寇準能力超羣,當上宰相之後讓朝中奸佞紛紛露出原形,當然麻煩事也不少。

寇準能力出色,當上宰相之後恪守底線,對於皇帝從來都是直言相告,不像一些大臣那樣溜鬚拍馬,一次寇準在和皇帝商量事情的時候,兩人大吵了一架,氣的皇帝拍案而起,寇準卻死死地拽住他的衣服,直到解決事情之後才放他走。

寇準十分倔強,與上級交涉絲毫不讓,直到爭論出個對錯才肯罷休,誠然,臣子觸怒皇帝那是要掉腦袋的,寇準也非常清楚,從這裏就能看出這個人不但倔強而且膽大。

朝夕相處,皇帝也知道寇準的脾氣,將他與魏徵相提並論,可見在皇帝眼中,寇準是一個忠臣,當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皇帝的寬容,他的直性子也惹出了很多禍事,有一年全國大旱,宋太宗找來羣臣商議對策,很多人都說這是天數無法避免,只有寇準站了出來說道,天數也是人爲的,之所以災難頻發,是有些官員從中中飽私囊,剋扣百姓。

太宗急忙問道他有什麼證據,寇準想都沒想說道:“王懷和祖吉同樣貪污,祖吉掉了腦袋,王懷卻僅僅打了幾棍,就因爲他是副宰相的弟弟,這難道不是嘛?”皇帝聽說之後,馬上命人調查,果然如他所說,回來後就罷免了副宰相,重新審理案件。

寇準在朝堂上吵架是常有的事,皇帝不能每次都站在他這一邊。有一日,寇準坐轎子走在大街上,一個瘋瘋癲癲的乞丐突然跪到他面前,喊了一聲“萬歲”,寇準一驚,接着對隨從說:“我要大禍臨頭了!”然後匆忙回家。

寇準越想越不對,回家之後就吩咐老婆連夜收拾行李,準備跑路。

這件事被寇準的政敵知道,以謀反罪名告到皇帝那裏,寇準急忙找來自己的好友作證,一時間又一場罵戰開始了,朝廷命官就像潑婦罵街一樣,太宗知道後非常憤怒,把幾個人都撤了職,寇準也被髮配爲青州知州。

一年以後,太總覺得寇準的脾氣因該收斂了一點,回來之後不會那樣耿直了,於是任命他爲副宰相召回京師,當時太宗腳疾嚴重,難以走路,看到寇準之後就和他開玩笑:“你怎麼不早點回來啊”,寇準卻說“如果不是陛下召見,我這輩子都不會回來。”一句話差點把太宗噎死。

因爲性格原因,寇準一生都在走走停停,無數次往返於京城和地方,如果不是他真有能力,就他這樣的脾氣,早就被髮配邊疆了,後來雷州任職期間,寇準病重不能下牀,有詩寫道:“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

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

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

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

寇準死後,夫人奏請朝廷請求把遺體帶回故里,得到批准,只不過山高路遠,走到半路就沒錢了,只好埋在洛陽鞏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