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偉大的國度,我們比較擅於發明新的名詞,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相聲。

視頻加載中...

玩笑歸玩笑,可想而知我們現在的文物保護的尷尬,給大家科普一下,先來和我一起,稍微瞭解文化遺產保護常識的人都知道,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遺產保護最基本的原則。

《世界遺產公約》和相關國際憲章文件都作了明確規定。文物保護首先要確保文物古蹟的真實性,是與周邊環境有着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因爲這些都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是誰也不容許亂碰的硬槓槓。

正如相聲中的“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學界和民間輿論認爲無非是“以地生財”的經濟模式在作怪,一些地方政府文保意識淡漠,不少地方文物部門在城市規劃中沒有否決權,以致失聲。根本起不到作用。

在多次的全國文物普查中,許多歷史遺蹟、名人故居最終得以列爲不可移動文物,是許多市民、志願者、專家、媒體奔走呼號的珍貴成果。但如果這些文物在“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的旗號下被夷爲平地之後,卻不能依法問責,將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全國性示範效應。“遏制‘保護性拆除’之風,需要主管的行政主管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共同介入。

如果對‘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旗號下的典型破壞不能真正依法懲處,將會釋放出一個危險的‘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信號。此前的諸多實例,提醒着此類事件已有蔓延之勢,當用力制止之。

近些年,我國文物保護事業蓬勃發展,文物保護事業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同時,也應看到,城市建設和旅遊開發破壞文物,甚至走私販賣文物等違法犯罪行爲屢禁不止,暴露出文物保護令人堪憂的現實,各地不時傳出 維修性拆除”,令社會深感憂慮。令文保志願者爲之汗顏。

問題背後,還暴露出地方相關部門對經濟利益大於一切,經濟GDP的追求,對文物保護重視十分的不夠。口號在嘴上說重視,但遇到文物保護與發展開發出現矛盾時,保護文物就容易出現多令公衆費解的事情。新聞報道中的爲了給新開的公路讓道,雲南大理古城牆不也同樣被拆了嗎?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有不少就是毀於地方政府的開發之手,其實這樣的行爲都是很可怕的。這樣的歷史文物拆除後,就永遠消失了永遠活在照片和影像中了。

一聲嘆息無法挽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