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公衆號:「微信時刻」(公衆號ID:WechatMoments)

深夜到達住所,打開微信報平安

順手點開了父親的頭像

簡明交代了我已順利到達,那邊很快回復過來一個「好」

而後,消息欄上方的備註突然變爲「對方正在輸入」

持續了幾秒後恢復原狀,也沒有新的消息再發過來

我也想說點什麼

猶豫了幾秒,最後又作罷

順手翻了翻和父親的聊天記錄,滑了幾下就到盡頭

其實我們是對方的第一批微信好友

在彼此列表裏待了近七年

但聊天記錄就只有這麼短短三頁

我們之間並非存在無法消除的芥蒂

但卻有一段怎麼努力也走不完的距離

有個段子

我們和媽媽說的最多的話是

「媽,我書包呢?我襪子呢?我衣服呢……」

和爸爸說的最多的話是「爸,我媽呢?」

笑過之後也不免心酸

明明陪伴了彼此幾十年有餘

爲何父子關係卻始終像一道解不開的數學題?

不少家庭執行着「嚴父慈母」的模式

養育子女之類的「瑣事」大多交由母親處理

父親在孩子面前必須時刻保持個人形象的威嚴

很多人從母親那裏感受到安慰和溫暖

但卻總是被父親要求

尤其是男生,會得到父親更爲嚴厲的教誨

/無所不能的「人設」不再適合/

在農業文明中

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必須從父親那裏傳承

但是到了信息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

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

現在的父子關係像是歷史的縮影

在兒童期,我們都曾認爲父親是無所不能的

他有無窮無盡的力氣,也知道很多事情

但隨着我們慢慢長大,瞭解的事物變多

逐漸開始對抗,父子的關係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

男性更偏向於隱藏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可能會和母親真誠地表達想念

卻從未和父親互相表達過關心和愛意

在微信上說一句「早點睡」「注意身體」

似乎已經是父親的極限了

也許在很小的時候

父子有一段親密非常的時光

但在成長過程之中,父親卻變得越來越沉默

這種沉默可能來自經歷的差異,生長環境的不同

是各種客觀原因的結果,從來不是父親刻意的無視

在《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說過這樣一段話: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在成爲父親之前,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但在這之後,他不得不開始面臨更多的壓力與對抗

當孩子終於長大,能夠稍微不再那麼擔憂的時候

卻又囿於冰冷的父子困境

相對於不善言辭的父親而言

我們有更多的勇氣去表達

如果開口當真有些困難,那就試着給父親發一條微信吧

聊聊你最近的生活,問問他對你的想法

不要害怕也不用羞澀,相信我

也許那個小時候把你扛在肩膀上的超人已經老去了

但想給你看整個世界的心,依舊鮮活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