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活動現場 中福會少年宮供圖(下同)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當自己與父母意見相左時,如何委婉的勸說也是一種善良與智慧。”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傅雷小學二年級的李泊廷在中福會少年宮的舞臺上,生動講述着自己對於“孝”的理解,贏得了觀衆們的熱烈掌聲。今天,來自全市200多名青少年代表共聚中福會少年宮,共同參與“童心話中華——2018上海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據介紹,此項活動由中福會少年宮、市文明辦未成年人處、市紅理會、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華師大美術學院聯合組織,從今年3月啓動徵集至今,通過區級遴選、市級展示評選,最終51個優秀作品今天脫穎而出並向公衆展示。

從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習

學習、傳承傳統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選題。“如何在學習內容選擇上更符合青少年的特點”,“如何在活動形式上讓孩子們所喜愛”,“怎樣喚起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童心話中華”系列活動做了有力的嘗試。活動根據青少年的知識結構與年齡特點,引導孩子們從所熟悉的“歷史名人”與更具直觀感受的“珍貴文物”入手,連接起青少年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學習橋樑,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愛、欣賞的歷史人物或是珍貴文物,深入瞭解及研習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如何形成、改變、傳習的過程,通過“TED個人演說”、“團隊創編演繹”兩大分享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充分發掘與體會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髓和民族精神內涵。

爲了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開展研習,活動依託華師大美術學院專業力量,從不同的角度爲青少年量身推薦了研習選題菜單,並向社會進行發佈,讓孩子們有了更爲明確的學習研究方向。

中福會少年宮副主任沈莉說:“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青少年必須學習的內容,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太豐富了,我們要抓住青少年的興趣點,引導用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開展學習,關注研習的過程,才能真正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心裏。”

傳承文化從身邊找靈感

青少年們的研習成果豐富而深入,“中華藝韻”、“崇德修身”、“善養正氣”不同分享的角度,展現了當下青少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記錄了同學們的學習成果。《怡情故鄉茶》、《千古飛天夢》、《當青花遇到國畫》、《嘉定竹刻》……很多的優秀作品都呈現了青少年們對中華藝術文化的熱愛,以及給予他們的智慧啓迪。

《皮影有“戲”》TED演說者,上海福山花園外國語小學劉原源的研習經歷來源於身邊的好榜樣——爺爺的言傳身教。皮影這一非遺文化的民間藝術特色和它的歷史韻味,就在她精彩演繹的一招一式中盡情展現,而其中蘊涵的民間智慧和工匠精神則是劉原源最引以自豪,並努力傳承的動力。

圖說:活動現場

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青少年也與時俱進,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創編劇《桃花源記》的創意源自真實生活——一位同學在美術課上的一次善意舉動,播下了文明美德的種子。小夥伴們藉着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的形象,告訴大家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勿忘腳踏實地、樂於助人、誠實守信。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中學的創編劇《陳子龍英勇就義》,則是同學們在研習鄉土文化過程中,根據抗清英雄陳子龍的事蹟改編而成的。指導李俊傑老師說:“孩子們所呈現的創編劇雖然顯得有些稚嫩,但創編、排練的本身就是他們發現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尤其是這個劇本的元素來自於松江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也爲今後的研習開闢了新的途徑。”

走出課堂讓學習更廣闊

傳統文化的研習離不開專業引領,“童心話中華”系列活動中,活躍着華師大年輕學者們的身影。他們組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智庫”,在推出選題菜單的同時,還爲孩子們開展有趣豐富的專題講座;參與活動評選,對研習成果進行專業點評;可以說,每個環節的參與,都爲孩子們呈現一堂生動專業的歷史文化課,讓青少年們受益匪淺。“魅力智庫”成員之一,華師大副教授朱滸還給了青少年們不少學習的建議:傳統文化的學習不一定要拘泥於課堂,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向於專業的博物館,權威的紀錄片,更可以開展深入地實地探訪,拓寬學習途徑,讓廣闊的社會都能成爲學習課堂。

與此同時,由“魅力智庫”推出的系列微課精彩上線,《絲綢之路上馳騁的寶馬良駒》、《中華龍文化》、《理科生墨子》、《富春山居圖》等這些有趣的話題將通過年輕學者們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講述,用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來詮釋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記,帶領青少年們一起推開古老而厚重的歷史大門,讓遙不可及變得近在咫尺。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通訊員 董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