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品咖啡,一邊評社區,在嘉定真新街道鼎秀社區,一月一次的“咖啡沙龍”,爲社區自治增添別樣香氣……嘉定區真新街道開展社區“微更新”,營造睦鄰“微環境”,形成居民家門口的自治空間。

咖啡沙龍增互動

鼎秀社區的居民組成複雜,既有本地原住民,也有中心城區及外省市導入的“新真新人”,如何促進居民融合?社區探索打造可拆解、可組合“鼎治空間”,將居委辦公場所與公共生活場所銜接,疊加書屋、咖啡廳、議事亭、兒童遊樂園等休閒設施,把居民“請進來”從而帶動社區自治。“鼎治,就是融訂製、頂治、頂智理念於一體。”

白領居民徐麟,每月在“鼎治空間”張羅一次咖啡沙龍,不僅成爲青年聚集地,也是居民自治角。一次,有人提起小區污水管經常堵塞,儘管物業時常疏通,但治標不治本。原來,“病竈”在於附近餐飲門店廢油直排,加上小區雨水管和污水管混接。徐麟和居委會一合計,決定增設一場多方參與的“咖啡沙龍”,把商鋪經營者都請來。

圖說: 一月一次的“咖啡沙龍”爲社區自治增添別樣香氣。真新街道供圖

起初,很多商戶並不願意擔責,在氤氳的咖啡香氣中,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反覆理清問題源頭和責任,明確改造時間節點,經過三個小時咖啡時間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商戶們陸續表態,願意按商鋪面積分攤改造資金。

如今在鼎秀社區,每週四下午也成了“市民互動日”。週四前,“鼎治空間”向居民發出心願帖,事先收集各類問題和意見,根據集中度和緊迫度,邀請街道職能部門“坐診”、周邊單位負責人“接診”、社會組織“會診”。

愛心花園促睦鄰

像這樣根據社區特點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微更新”,在真新街道還不少。祁連社區豐莊四村屬於早期動遷房,居民之間幾乎零互動,喜歡園藝的沈蘭芳從市區搬來後,發現自家樓道前有塊無人問津的“三不管空地”,廢棄物品成堆。她就把家中的花挪種到空地,幾個月過去芳香野趣盎然,吸引越來越多居民駐足欣賞,還有人特地上門討教養花經驗。原本疏遠的社區氛圍,在花香美景中變身“睦鄰家園”。

虯江社區將廣場荒地建成“愛心花園”,成爲生態一角;清峪社區改造一樓空間,建成“綠光大堂”;新鬱社區、金沙社區搭建“心願亭”“愛心亭”,爲居民交流提供便利……這些“微景觀”涵蓋親子、敬老、法宣等多個主題,共同助力社區共營,帶動自治和共治。

“社區治理的落腳點和基本場域,是社區生活的共同空間。”真新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胡春華坦言,希望通過“微更新”等對社區空間的生活化改造,逐步改善小存量空間的環境品質,既符合“一居一特”的定位,又詮釋“共享未來”的主題。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範潔 社區版記者 傅佩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