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食通社KnowYourFood(ID:foodthinkchina),作者:: 舒泥,編輯:春暉,文字整理:金菊、春暉,文中圖片:除特別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版式:妞妞。

中國有近4億公頃的草原,論總面積比農田還要大兩倍。草原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調節氣候、涵養水土,也孕育了歷史悠久的遊牧文化。但是近30年來,草原退化成爲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根據國家環保總局2001年發佈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在可利用天然草地中,約有9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漬化——所謂“三化”草原面積達1.35億公頃,並且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

草原退化不僅會直接影響當地牧民的生計和生活,還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經濟方面的負面影響。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圍封禁牧、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等。2011年,本着“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中央政府首次建立了“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即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試圖通過提供補貼,鼓勵牧民,恢復退化草原。

這麼多年過去了,政策實施效果如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的學者最近攜手一直在內蒙古牧區努力踐行的NGO工作者,在北京鴻芷書店做了一場關於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調查、評估分享彙報。食通社整理、總結了其中的核心內容,以饗讀者。

牧區“現代化”生活的困境與挑戰

主講人:舒泥。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法律系,後從事互聯網工作多年,再轉向環境保護、社會、自然教育和寫作。是《中國國家地理》和美國《國家地理》長期撰稿人,撰寫的長篇地理文化類報道曾獲全球性獎項。

現代化進程中的草原上牧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恐怕很多人並不清楚。攝影:TALA

有一次,我帶一位城裏的朋友去藏區草原走訪。聽到當地一位藏民向我抱怨,說減畜讓他們一家現在只能養8頭犛牛了,“沒法活了”。事後這位同去的朋友問我:“8頭犛牛賣掉的話至少有8萬塊錢,他們家有8萬塊錢的資產,怎麼說沒法活了呢?”事實上,如果藏民家只有8頭犛牛,可能真的是沒法活的。爲什麼?因爲一羣犛牛裏一定要包含小牛、母牛和種公牛,母牛和種公牛是不能賣的,只有小牛長成大以後纔可以賣,這個成長期一般要多於四年——犛牛長得比黃牛要慢多了。那麼8頭犛牛裏面又能有幾頭小牛?很可能這位藏民家裏每年只有一頭犛牛可以賣來換錢。

所以說,我們很多人對草原和牧民的生活是陌生的,大家對這裏的想象力也有偏差。所以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6家牧民的家庭收入情況,或許有助於大家建立一些直觀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個家庭的收入計算是2011年前後做的;由於2014年開始,羊價變得不穩定,因此沒有更新收入情況。但實際上,這些牧戶近幾年增收都不明顯,甚至由於受到羊肉及皮革價格的波動的影響,有些家庭收入還所有降低。

1

牧民的生活和收入

第一家比較典型,他們生活在草原地區,山羊200頭,綿羊200頭,一年能給整個家庭帶來大概6、7萬元的收入。

地點:東烏珠穆沁

環境:戈壁草原

家庭情況:男主人敖雲畢力格、女主人格日勒圖雅、一兒一女,在城裏上學。自家7800畝草場,租用1萬畝草場。山羊200只,綿羊200只,牛20頭,馬兩匹。

最關心的問題:希望得到銀行貸款。

年收入:6-7萬元

第二家是一對老夫妻,他們倆的家庭收入就要少一些,因爲首先老人家照顧不了太多的牲畜,其次是因爲他們家的草場屬於冬牧場(牧民爲畜羣所選的冬季防寒避風的地方)。這種牧場打不出井水,也叫無水牧場。這裏在冬天下雪以後才能使用,而夏天雪化了就沒有水源來養牲畜,要靠人力拉水,所以冬牧場的牲畜數量是比較低的。這家人只能養100只羊,10到20頭牛,每年就是個4萬塊錢左右的收入。

地點:東烏珠穆沁  典型草原

戶主:元登

家庭簡況:100多隻羊(山羊、綿羊加起來)10-20頭牛,老夫妻兩個在牧場上放牧。一兒兩女都成家了。兒子在二連唱歌,媳婦在旗裏看孩子。一個女婿是牧民,一個女婿是城裏幹部的孩子,沒工作。

最關心的事:不要刮沙塵暴。

最喜歡的人:孫女

年收入:4-5萬元

第三家是一個老書記家,他們的牲畜數量更少一點,但收益其實好一點。因爲他們一直在養種畜,不賣肉,賣了做繁育。做種畜的羊一般都要稍微貴一點,所以他們家羊羣數量雖然低,但收益反而高,而草場質量也因此明顯更好一些。

地點:東烏珠穆沁  典型草原

戶主:老書記。因爲他以前做過嘎查書記,所以大家都這樣稱呼他。

家庭情況:兩個兒子、四個女兒都已成家,現在和小兒子一起生活。

最關心的問題:年輕人的教育問題

第四家住在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一帶。“沙地”聽上去很荒蕪,其實植物生長量比草原還要高,而且能夠長榆樹之類的喬木,所以沙地一般牲畜產量比較高,能容納的牧民也比較多。

和前面三家相比,這一家的情況很特殊。前面幾家都在北部草原,人均草場面積大概兩三千畝,全家一起的話能有近萬畝草場;而這家人均只有一百畝,全家的牧場大概只有1000畝。而且他們家孩子特別多,6個孩子中只有1個女兒。兒子多的家庭會喫虧——因爲女兒嫁走了,土地會空出來留在孃家;但是兒子是走不了的,會一直佔着地。因此,他們家孩子長大以後,分到每個人的草場面積只有100多畝了。他們家共有48頭牛。跟張倩老師的調研結果一樣,當年草蓄平衡的補貼發下來的時候,他們家的牛根據政策要求迅速減少到20頭;但是過幾年又回到了48頭這個數量。而這麼大一個家庭,基本上不能全在草場上放牧了,現在家裏大概有三個半人離開草原,在外面工作。

地點:正藍旗

地理特點:渾善達克沙地

家庭簡況:夫妻兩個,6個孩子,5兒1女,長子在二連工作,四子在東蘇邊防上工作,三個兒子在家。在我在的期間老六也去二連了。當地每人180畝地,家有草場1000畝,48頭牛,30多隻羊,7個馬

主要體會:草原畜牧業確實適合多人共同經營,生活條件不會下降,大家也都不會太辛苦。

第五家也是渾善達克沙地裏面的一家人,他們家其實也只有1000畝草場,但是他們家有80頭牛。

地點:正藍旗

地理特點:渾善達克沙地

家庭情況:男主人阿木古楞、女主人薩仁琪琪格、長女伊如 、次女賽罕

家庭簡況:草場1000畝,有冬夏兩個營盤。80頭牛,100多隻羊。兩個女兒都大學畢業在旗裏工作。接羔子忙的季節,兩個女兒請假回家幫忙。善於接受新的經營思想,養新品種的牛和羊。

家裏經常討論的話題是:搬到城裏生活,把牧場包給別人。

第六家在敖包山下。他們家能夠賣出的羊大概價值36000,以及能夠賣出5萬多元的牛。但是跟前面提到的類似,生產成本也是比較高,一年一下買草和買料的錢加起來佔到總收入差不多一半。

地點:克什克騰旗

地理特點:林草交界帶

家庭情況:男主人寶音達來、女主人阿拉騰蘇布達、女兒牧其爾 (內蒙古師範大學)、兒子巴瑟爾(今年考上大學)

經濟情況:羊90多個羊,40多個牛,30來匹馬,全年收入都是靠養牧。去年買草2500捆,9元一捆,共計22500元,5000元甜菜,7000斤玉米,5000斤合成飼料,玉米8毛,飼料1元,共計10600元。草料共花銷38100元。另外,自己草場打了9車草,4000斤一車。

最關注的問題:遊牧文化的保存。寶音達賴在當地創辦了一個馬業協會,希望能爲保存克旗的鐵蹄馬有所幫助。

2

收入與消費的結構性改變

從前,一羣羊和一個蒙古包就可以支撐牧民一家人的生活。

如果你們以前從來沒去過草原,想象中的草原是一幅”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畫面,那麼這個想象和現實的草原差距會比較大。今天的牧民生活其實還是蠻現代化的,各種電器、新科技、汽車,他們都有。和過去的生活相比,這裏產生了一種變化。

從前一個牧民放一羣羊,就是全家收入來源。至於支出方面,錢主要用在建造蒙古包上。從前草原牧民一家一個蒙古包,裏面可能會住四五口人,甚至老少三代。通常一個蒙古包造價是1萬多塊錢,裏面的必備擺設會有桌椅板凳、地毯、氈子、櫃子,以及爐竈等等。基本上這就是一個牧民的家庭支出,這樣的情況由這一羣羊帶來的收入去維護,實際上是綽綽有餘的。可以說收益非常高。

記得我小的時候,也就是80年代那會兒,北京剛剛有電視。電視裏經常播一些全國的致富案例。當時青海省出了一個全國首富縣,牧民進城買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上了新聞。也就是說其實在那個時代,雖然一羣羊的絕對價值有限,那個錢數不算高,賣了羊可以養家,還能買當時的奢侈品(半導體收音機),所以說他們的生活條件還是非常富裕的。

如今牧民的生活結構可謂發生了鉅變,但收入來源基本還是那羣羊。

現在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一羣羊——當然變化還是有的,比如說羊的出欄率提高了,同樣是100只羊,以前要花2、3年時間出欄20只,現在也許一年就能翻倍。但支出的構成情況是什麼樣?牧民住上了磚瓦房,每年要買很多草料,配合很多基礎設施,比如草料棚、棚圈、機井、農用車拖拉機……然後家裏可能還有小汽車、摩托車,還要送孩子上學……現在的支出情況,錢還是要從這羣羊身上出。

3

生態壓力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現在的牧區,同樣的一片草原和一羣羊所承擔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帶來了哪些生態方面的壓力?

1. 養牧數量提升

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儘管我們一直在說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他們會保護好這片水土,保護好自己的家鄉——但現實的確是養牧(當地人更願意講“養牧“而不是“放牧”,編者注)的數量提升了。這種增長一種是絕對數字上的,比如某嘎查以前可能一共纔有40多頭牛,現在一戶牧民家就有40頭牛,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增長。還有一種是隱形的,牧羣數量雖然沒有提高,但翻新率大大提升了。比如某家人以前不怎麼賣羔羊,主要賣3、4歲的羯羊,所以每年也不要求所有的母羊生育繁殖。但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母羊每年都要生小羊羔,當年就能出欄,這個實際上使得羊數量翻番。

2. 草場利用強度加大,打草量提升

養牧數量提升,草場利用的強度自然就增大了。

以前我們的草原上是有荒野的,沒有人放牧,也沒有人打草,現在基本上沒有了,溝溝坎坎的草都被打光了。每年秋天,內蒙古牧區的所有公路上都開滿了拉着整車草的重型卡車,非常“壯觀”。之所以有這麼多拉草的卡車是因爲第一,現在養牧的數量大,需要的打草量也大;第二是因爲牧民不再遊牧了,牧羣不流動的話,草的每年產量是不均衡的,所以“遊牧”變成了“遊草”。

3. 農耕面積擴大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是錫林郭勒盟一個著名的敖包山山腳下。可以看出這裏是一大片農田。現在草原上的農耕面積在擴大,一部分原因是商業化農產品的需求所導致的。另外,養牧數量的增加會刺激飼料業的發展。錫林郭勒周邊有很多地方是乾旱地區,種不了人喫的糧食,但打點飼料還是可以的。飼料會比天然的草產量要高一些,加上商業的刺激,使得越來越多原本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變成了飼料田。

4. 品種變化和養牧方式變化

由於大規模商業資本進入草原,它形成另一種現代化,將傳統牧業變成工商業的一個環節,從而引發養殖品種和養牧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也會造成一些環境的壓力。我在呼倫貝爾草原就發現,滿草原跑的牛都是黑白花雜交品種的奶牛,問及原因,說是當年牛奶企業崛起的時候,在草原上大力推廣的種牛就是這個品種。而推廣了之後,散養畜羣沒辦法提供企業標準的牛奶,因爲沒有無菌環境。所以這批牛牧民就變成肉牛在養了。呼倫貝爾氣候條件非常嚴寒,黑白花奶牛這個品種不抗凍,很容易得乳腺炎,需要飼餵和圈養,以至於每個家庭都需要棚圈——而以前棚圈只是用來接濟病弱牲畜的。從下面第一張圖可以看出,棚圈周圍大概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退化帶。當然除了受品種影響,草場承包以後大家由遊牧變成定牧,也會有帶來土地退化。退化帶在春天的時候起大風的時候,非常容易刮沙塵暴。北京這幾年的沙塵暴雖然減少了,但是錫林郭勒草原沙塵暴並沒有減少,反而一直在增加。

草原退化極易在春天引發沙塵暴。

4

產業化養殖將牧民個體置於被動地位

剛纔我們從消費端理解牧區現代化帶來了哪些變化和壓力,接下來看看生產端。我去蒙古國調研的時候,發現當地對養畜的選擇和內蒙很不一樣,有的地方牛多一點,有的地方山羊多一些,有的養綿羊。問當地牧民對畜種的選擇主要依據是什麼?他們回答說養這個更合適,是跟自然環境貼切的——這和我們的牧區以前的情況很像。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內蒙的牧業是在產業鏈裏的,它是肉食產業鏈的一個環節,所以牧民要養的牲畜是在市場上能產生價值的牲畜。他不去選擇適應環境和環境關係最友好的牲畜,他需要選擇好賣的、能賣出錢來的牲畜。

1. 被動育種

西門塔爾牛原產於瑞士,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開始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如今在內蒙古,西門塔爾牛對本地牛的取代已經差不多快完成了。這個品種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被迅速育肥。飼養場裏的西門塔爾牛在短短4個月內體重會增加3倍左右,能夠快速出欄。此外,迅速催肥的牛肉的肉質很疏鬆,市場表現非常好——我們喫的肥牛,火鍋一涮就熟了,正是這種牛!資本密集型的大飼養場通常容量能達到1萬頭牛,這樣的密度沒有條件進行繁殖,因此西門塔爾牛的繁殖是在牧民的草原上完成的。小牛骨架長成後,牧民就會賣給飼養場,由飼養場迅速育肥出欄,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育肥後的西門塔爾牛。

在這條產業鏈中,牧民的角色被改變了,從全程養牛變成了只負責其中一個環節,喪失了品種選擇的權利,那些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本地牛都被西門塔爾牛替代了。當地牧民告訴我,本地的黑牛在冬天食草量會降低,更適合內蒙草原漫長、嚴寒、少草的自然環境。而西門塔爾牛不僅食草量大,在冬天還額外需要進食。此外本地牛活動範圍較大,而西門塔爾牛基本只能利用山腳下溼地草場來放牧,踐踏非常集中,造成了更大的生態壓力。

2. 被動改良

在這張照片裏,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有四個品種以上的牛。懂行的人一眼就會看出,這屬於“雜交污染”,不利於品種改良。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爲這家牧民大概每隔三年就要買一些種畜,而當地畜牧部門推廣的品種卻一直在變,所以導致這個牧民家的養殖品種過多過雜,而雜交的品種往往不被市場青睞,最後只能便宜售出。

3. 消失的乳製品加工廠

下面這張圖是伊利集團的廣告,自稱來自簽約的專屬牧場。其實我和我認識的很多草原上的朋友,從來就沒有見過有什麼集團的天然專屬牧場,很多都是在這種房子裏養的。而牧民在草原上養牛,那纔是真的是優良天然牧場,但他們的牛奶是進不了這個(乳業)產業鏈的,沒有人來收他們的牛奶。在這類大企業崛起之前,牛奶擠出來之後裝入密封牛奶桶,牧民把它統一推到路邊,待人收購。被收購的牛奶可以在旗縣級的小加工廠加工成奶粉或者其他的奶製品,非常好喫的,我們小的時候還會託人去那邊買,而現在我們只能買到伊利和蒙牛的牛奶,就買不到那些東西了!現在,牧民把牛奶擠下來做奶豆腐,或者給小羊羔做補充的牛奶,只能做這個了。

5

牧民願意離開草原嗎?

很多牧民的傳統娛樂活動,比如騎射,是無法在城鎮裏進行的。

在解決草原退化的過程中,很多牧民搬進了附近的城鎮,結束了遊牧的生活。但也有很多牧民儘管現在家家有貸款,生活壓力大,但依然不願意進入城鎮。爲什麼?因爲草原上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用現金來衡量的。我把這部分稱之爲“非現金收入”,如果搬進城裏,這部分收入就喪失了。這類非現金收入都包括哪些呢?一個是傳統娛樂,只能在草原上進行。比如射箭騎馬,夏天草原上會舉行好多場騎射比賽,這個是他們特別喜歡的一個運動娛樂項目。在北京一個馬術俱樂部擁有一匹馬的成本是一年1.2到1.8萬的。牧民不太可能承擔得起。射箭也是,草原上牧民的射箭俱樂部基本上不花錢,買一盞弓就夠了。第二個就是食物。目前牧民的食品基本上還是天然可靠的有機食品。第三是他們的服裝,婦女就業率不高,每天有很多時間刺繡,一個袍子上萬塊錢;另外還有一些能源的費用。比如牧民一旦進了城,基本上就沒有牛糞可燒了,城裏住樓房的話每年取暖費非常高的,很多牧民特別不習慣。

我見到的很多草原扶貧項目,都忽略了這部分非現金收入。在計算損失的時候,補償給移民的錢並不能彌補他們的這部分損失。

6

如何幫助牧民在草原上過可持續的生活?

我們做公益組織的,一般都要探討出路。經過各種實踐探索,我發現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可以通過一些活動讓他們(牧民)稍微賺一些錢,能夠維持在草原上的生活。可以說,牧民牧區的現代化生活完全是處在消費端的,電視、洗衣機、冰櫃,太陽能板、風車……這些全是消費商品。生產端的比較少。那我們一直希望能夠幫助牧民突破畜牧業這個第一產業,進入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這樣才能增加他們的有效的收入,才能不那麼強烈地依賴牧羣和養牧。

1. 有機食物

我們和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經過幾年的合作,在內蒙成立一個合作社,每年秋季幫助合作社牧民銷售羊肉。銷路還是不錯的,尤其在前兩年肉價大跌的時候,可以對他們有一些適當的幫助!所以有機傳統種植和傳統養殖,這種食物是應該可以有更好的市場表現的,這是我們可以幫助牧民做的事情。

爲了把羊肉直接賣給北京的消費者,牧民還要專門學習如何分割羊肉。因爲牧民他們自己喫牛羊肉是不鋸骨頭的,骨肉要一起喫,但是賣給普通消費者,就要加工成羊腿肉、羊棒骨、羊肉片、羊排等。

這是我們在有機農夫市集的一個集上,一些大學生志願者來幫助加工羊肉,煮好了賣給大家。

2. 牧產品深加工

羊油肥皂。

我們做的羊油肥皂項目,就是牧產品深加工中的一種。這個項目本身規模不大,但是影響還不錯,這幾年各個冷庫都有南方的商人來訂貨,可以說已經開始影響一些南方的化妝品廠了。

還有羊皮加工品。這是這兩年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因爲內蒙的羊皮一直是在張家口地區加工的,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這幾年基本上關停了。張家口皮革廠關停直接的影響就是草原的羊皮完全賣不掉,賤到一塊錢一張,原來是可以賣到100塊1張的。他們有一些傳統的加工羊皮的方法,沒有那麼嚴重的環境污染。這種方法是把羊皮放在酸奶裏軟化,最後拿牛糞的煙燻出顏色來。我們就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幫助牧民設計、生產羊皮製品。

3. 手工藝品加工

當地婦女的刺繡產品是可以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的。比如圖中一條圍巾能賣到一百七八十塊錢甚至更高。

但在做手工品開發的時候,我們很小心,不做旅遊符號化的商品,儘量做有利於提高農民收入的、有助於他們傳統手藝承傳的、並且可以外銷的,比如說當地牧民製作一件比較考究的烏珠穆沁傳統蒙古袍可以價值萬元,但是難以找到外銷銷路,很少有人會花一萬多塊錢去買這麼一個東西來。

4. 文化生態旅遊

這兩年,我在這方面一直比較花精力。希望通過旅遊項目,把他們的傳統的手工藝、生活方式更多地挖掘出來,帶動牧民,給他們一些激勵,去維護這些珍貴的東西,讓他們一些傳統的環保觀念能夠得以持續,不要太受外部的衝擊。比如說刺繡,你把它變成一個商品,找到固定銷路,保證利潤率,這個難度比較高;但如果在旅遊項目里加入一個學習刺繡的活動,這就相對比較容易。再比如馬文化,還有草原牧民的長調音樂,這些我們都可以加到旅遊項目裏面。

在設計項目的時候,有很多細節需要照顧到環保的概念。比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碗筷和紙杯——現在的草原牧民很多人都在用紙杯和奶茶。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要求,來幫助他們保持一些比較好的傳統,讓他們知道並且自信,有些傳統是有價值的。

草原生態遊很適合有孩子的家庭參與。

其實在草原上開展旅遊項目,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對兒童比較安全,媽媽可以非常放心,因爲你就坐在蒙古包門口,你們家孩子跑多遠你都能看見,絕對跑不出你的視線。我們積極培養牧民自己來做服務,讓遊客可以更深度直接地接觸到蒙古族的人和傳統文化。總之,努力讓牧民進入第二、三產,並有所收益,這樣纔能有助於他們在生產中真的和“現代化”接軌,生產端就不要完全押在那一羣羊身上,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食通社KnowYourFood(ID:foodthinkchina),作者:: 舒泥,編輯:春暉,文字整理:金菊、春暉,文中圖片:除特別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版式:妞妞。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本文由 食通社©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1245.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