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語言種類豐富,現代社會因爲推行了普通話,大家可以在同一個語言平臺上進行交流。那麼,古代大家是怎樣交流的呢?

其實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官話”,官話是根據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影響而普及的,古代的官話叫雅言,就是指官場上交流用的語言,例如宋金早期的北京話應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話,元代加入許多蒙古語的元素。

明代以後,由於朱元璋是江淮人,他的文武官員多來自江淮官話區,可能還受南京話的影響。官話並不好學,鑑於我國官場歷來有一種不得在籍貫或出生地爲官的規定,所以我國曆朝歷代就設有專人專職或專門機構從事翻譯工作,也就是說當時就有了翻譯官。

周代有“寄”、“象”等; 隋唐時期設置“通事舌人”; 明朝有“譯字生”;清朝設“通譯官”。

關於皇帝上朝聽不懂地方方言這種情況是很少的,能夠上朝的官員大多是會留守京城的官員,皇帝召喚外部的將領官員回京面聖除非是高升不然這類官員極少,而地方官員面聖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