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两大内幕,手术机器人引进需谨慎

最近,美国所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英国医院给患者手术时出现暴走、撞倒医护人员、发出噪音、致患者术后一周死亡的新闻被媒体爆出,而在上海进博会上中国又有21家三甲医院要向来自美国的直观医疗采购同一品牌的手术机器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达芬奇机器人就是高级的腹腔镜系统,其设计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简单的说就是人来操作这台机器而已,机器人之说也只是个概念而已。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找机器人时找不到达芬奇,而找达芬奇时却出现了「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商品名:da Vinci S (达芬奇 S))。「达芬奇」机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手术机器人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没有触觉反馈,医生无法感知;机器人替代医生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感;医护人员需要更多专业的培训等等。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曾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普及和应用方面与国际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远,中国追赶的速度也非常快。我们自己更该重视国货,让美国达芬奇机器人给中国患者做手术并无追风跟进的盲从性与必要性,并且高价格、高成本、高维护的投入并不一定能给医院创收,患者也未必真肯买单!

2.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天津)落户天津医院

近日,由天津医院主办的「京津冀骨科精准医疗分论坛」暨「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天津)建设启动仪式」在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是智能医疗装备领域的国际热点,也是我国处在领跑地位的领域。项目旨在促进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实现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价格合理化,进而为医疗降费创造机会,为医改创造条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临床,也标志着医疗技术水平正式跨入人工智能时代。

3.韩国科学家利用演讲视频训练机器人的“身体语言”

据NewScientist网站报道,韩国大田电子和电信研究院的Youngwoo Yoon和同事们正在用YouTube上的视频训练一个机器学习系统。他们通过1295个、总时长52小时的视频来匹配不同单词和短语的手势。研究人员让该机器人软件通过观看人类演讲视频来学习手势动作。他们从每一帧视频中提取演讲者的姿势,包括头部、颈部、肩膀以及胳膊的位置,然后映射到演讲者的演说内容上。最后,研究者在人形机器人上测试了这个软件。

4.“自动穿孔”新方法:可批量生产细胞大小的机器人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团队近日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自动穿孔”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应变场引导原子级厚度材料的断裂过程,并可在其中置入微型设备。据悉,这种新方法可用于批量生产细胞大小的微型机器人。

5.日本工程师研发32条腿机器人:可朝任意方向移动

根据《IEEE Spectrum》10月11日报道,东京大学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机械工程师开发了拥有32条腿的“Mochibot”机器人,虽然它的外形是球状的,但实际上基于菱形三十面体(Rhombic triacontahedron)框架设计的。科学家称这种机器人可以用于野外探测。Mochibot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向任何方向移动,甚至可以通过操作员手指跟踪路线。如果其中一条腿坏了,其他31条腿还能继续前进使用。令人稍感遗憾的是Mochibot移动速度非常缓慢,不过工程师表示该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

赞一个 (0) 收藏 (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