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祕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兩大內幕,手術機器人引進需謹慎

最近,美國所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英國醫院給患者手術時出現暴走、撞倒醫護人員、發出噪音、致患者術後一週死亡的新聞被媒體爆出,而在上海進博會上中國又有21家三甲醫院要向來自美國的直觀醫療採購同一品牌的手術機器人。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達芬奇機器人就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其設計理念是通過使用微創的方法,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簡單的說就是人來操作這臺機器而已,機器人之說也只是個概念而已。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上找機器人時找不到達芬奇,而找達芬奇時卻出現了「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商品名:da Vinci S (達芬奇 S))。「達芬奇」機器人並非十全十美,手術機器人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缺點,比如沒有觸覺反饋,醫生無法感知;機器人替代醫生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感;醫護人員需要更多專業的培訓等等。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曾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普及和應用方面與國際發展水平差距不是很遠,中國追趕的速度也非常快。我們自己更該重視國貨,讓美國達芬奇機器人給中國患者做手術並無追風跟進的盲從性與必要性,並且高價格、高成本、高維護的投入並不一定能給醫院創收,患者也未必真肯買單!

2.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天津)落戶天津醫院

近日,由天津醫院主辦的「京津冀骨科精準醫療分論壇」暨「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天津)建設啓動儀式」在社會山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是智能醫療裝備領域的國際熱點,也是我國處在領跑地位的領域。項目旨在促進國產醫療設備的發展和應用,實現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價格合理化,進而爲醫療降費創造機會,爲醫改創造條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於臨牀,也標誌着醫療技術水平正式跨入人工智能時代。

3.韓國科學家利用演講視頻訓練機器人的“身體語言”

據NewScientist網站報道,韓國大田電子和電信研究院的Youngwoo Yoon和同事們正在用YouTube上的視頻訓練一個機器學習系統。他們通過1295個、總時長52小時的視頻來匹配不同單詞和短語的手勢。研究人員讓該機器人軟件通過觀看人類演講視頻來學習手勢動作。他們從每一幀視頻中提取演講者的姿勢,包括頭部、頸部、肩膀以及胳膊的位置,然後映射到演講者的演說內容上。最後,研究者在人形機器人上測試了這個軟件。

4.“自動穿孔”新方法:可批量生產細胞大小的機器人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團隊近日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名爲“自動穿孔”的新方法,該方法利用應變場引導原子級厚度材料的斷裂過程,並可在其中置入微型設備。據悉,這種新方法可用於批量生產細胞大小的微型機器人。

5.日本工程師研發32條腿機器人:可朝任意方向移動

根據《IEEE Spectrum》10月11日報道,東京大學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機械工程師開發了擁有32條腿的“Mochibot”機器人,雖然它的外形是球狀的,但實際上基於菱形三十面體(Rhombic triacontahedron)框架設計的。科學家稱這種機器人可以用於野外探測。Mochibot可以通過簡單的編程向任何方向移動,甚至可以通過操作員手指跟蹤路線。如果其中一條腿壞了,其他31條腿還能繼續前進使用。令人稍感遺憾的是Mochibot移動速度非常緩慢,不過工程師表示該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

贊一個 (0) 收藏 (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