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泰安11月21日訊 (記者 張明振)在寧陽縣東疏鎮鎮中心大街,近萬平米的東疏供銷商務區內,人來人往的“供銷超市”格外引人注目,店面寬敞大氣,物品擺放整齊,種類應有盡有,羣衆購物方便。但就是在這個地方,十五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房屋破舊不堪、商鋪經營慘淡。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該社經營狀況每況愈下,系統內問題成堆,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基層供銷社發展鉅變的背後,離不開東疏供銷社的掌舵者侯軍的艱辛付出。

2003年,34歲的侯軍被縣供銷社安排到東疏供銷社當起了“一把手”,擺在他眼前的是一個企業資產由職工低價承包,電費交不上、電話打不通,工資長期拖欠,銀行貸款以及社員股金無法按時兌現、償還,各種困難交織的爛攤子。改革社有資產監管體制,遏制資產流失是改變供銷社面貌的“當頭炮”。2004年,藉助國道蒙館路拓寬、駐地鎮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的東風,侯軍提出對職工承包的沿街商鋪進行收回,打造社屬展銷平臺的設想。侯軍帶領班子成員,組織召開座談會,聽建議定政策,最終在給予職工相應補償的基礎上收回了沿街商鋪,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縣內第一個供銷超市,走上了構建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的新路。

培育新型經營模式引領轉型。侯軍積極組建供銷超市,增強發展實力,深入推進了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東疏供銷社在現有經濟基礎上,算長遠賬、算經濟賬,充分發揮和利用供銷社的資產、人員優勢,構建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的新路。經過十年的發展,東疏供銷社目前已擁有大型超市3家、門店36家,每年創收近100萬元,吸納社會就業200多人,集體資產增長到2500萬元。

爲“三農”服務是供銷社企業的本質屬性。爲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和水平,侯軍積極以土地託管爲切入點,在保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村發展的情況下,積極發展農服模式,改變供銷社經菅方式,推進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拓展企業服務渠道,全力助推鄉村振興。經過不斷完善,供銷社爲農服務中心建成農機車庫1000平米、農資展廳300平米、糧食晾曬場2000多平米,購進大型機械設備40多臺套,整合社會農機具170餘臺套,構築起爲農服務的綜合平臺。供銷合作社緊跟時代步伐,通過深化改革“起死回生”,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出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發展現代農服搞活市場。爲了方便農戶,供銷社運營採取“供銷社(爲農服務中心)+村兩委+農戶”的模式,可爲農戶提供測土配方、農資配送、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10多項服務,託管服務周邊20多個村莊、3萬多畝土地,每畝地爲村民節省種地成本近200元。侯軍通過培育新型經營模式、開展農服務綜合平臺、搞活農服市場,再次擦亮“供銷”金字招牌,讓許多農民感慨供銷社又“回來”了。

從一個頻臨破產的基層供銷企業,到而今躍入全國供銷社“基層供銷社標杆社”行列,正是憑靠像侯軍一樣的基層供銷幹部的愛崗敬業、務實創新的精神,讓寧陽供銷社在市場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逐步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