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健生)

均安曲藝無淡季

萬家燈火萬家弦

走 近 “ 中 國 曲 藝 之 鄉 ”

傳統文化新時代,曲藝傳承潤心田(二)

均安曲藝進校園,傳承文化在課堂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花萬紫與千紅……”每週二、週四、週六,在新華小學三樓教室裏都會傳出戲曲的聲音、八音鑼鼓的鼓聲以及樂器聲。原來,是均安“曲藝進校園”來到了新華小學!

傳承,讓傳統文化永葆活力

均安在1998開始,連續20年在暑期開設曲藝培訓班;在2005年,又將曲藝培訓帶進校園,帶到課堂上。

在今年,“曲藝進校園”分別來到了新華小學、天連小學以及中心小學,通過聘請專業戲曲老師,向學生傳授戲劇曲藝知識,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曲藝文化氛圍。

歐陽寶珊老師正在進行教學。

在課堂中,歐陽寶珊非常專注,一邊拉着高胡一邊指導學生的唱腔,手把手地從最基礎的唱腔開始教學,一句一句地領唱,爲學生調音,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讓很多學員動容,學生也投入地學,把一首《紅鸞喜》演繹得悽美婉轉。

據悉,早在1974年,歐陽寶珊就開始接手均安曲藝社培訓工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曲藝人才。“我很願意去教這些學生唱戲曲,我能感受到這些學生對曲藝的熱愛。”歐陽寶珊說,來新華小學教戲曲一年多的時間,學生也學會了一些唱腔,唱的也很有韻味,也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讓學生學好戲曲。

曲藝進校園,打造學校特色課程

作爲均安“曲藝進校園”的試點學校之一,新華小學以此作爲平臺,力爭把戲曲打造成學校的一道亮麗風景,努力將戲曲打造成爲學校的一大特色。

新華小學校長歐陽月明表示,“曲藝進校園”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從小了解曲藝藝術、喜愛曲藝藝術,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曲藝的傳承需要社會多個力量來支撐,但很多時候孩子接觸曲藝的機會很少,曲藝進校園則有效的爲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官感受。看到學生們爽朗的笑聲,就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曲藝文化的喜愛,學校教育就應該這樣,多吸納不同的元素走進校園,既調解了學生學習上的壓力,又能豐富學生的見聞,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歐陽月明表示,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對學生了解戲曲藝術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爲打造校園文化特色教育,激發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和喜愛起到推動作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