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谷武民 通訊員 高飛 牛蕾

“我是第一年來這邊收購香菇,這批香菇的品質好,又圓又厚,過段時間還來收購。”11月16日下午,在淇濱區大河澗鄉張公堰村的老鄉菇業食用菌養殖基地內,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看到三五個工人從冷庫搬出一袋袋香菇,然後過稱、裝車,一旁的記賬人員計算着每袋的重量。

“這批一共2000斤,5000元!”來自駐馬店的億健菇業公司採購人員禹建增說,這批香菇成色不錯,質量很好,他之前一直在鶴壁附近採購香菇,聽村民說張公堰村也有,便要了聯繫方式來這裏看看。

“公司採購的這批香菇用於深加工成香菇脆片,別小看這些香菇,它們搖身一變成就成了100多元一斤的產品呢。”在香菇種植的大棚內,一棒棒的菌袋上,一個個香菇挺拔地生長着,員工們則小心翼翼地摘着,只見他們技術嫺熟,不一會兒一棒菌袋上的香菇就採摘完了。

“這段時間可有的忙了,摘菇、注水期間用一直需要用人。”老鄉菇業食用菌養殖基地負責人孫貴文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共建有7個香菇種植大棚,每個大棚有1.4萬棒菌袋。每棒菌袋能出4茬香菇,目前是第一茬的採摘期,之後每隔一週都能新長出一茬香菇。長期聘用村裏的貧困人口20餘人,孫風魚就是其中一人。

“能在這兒打工也算給俺家減輕一下負擔了。”孫風魚家中有三個孩子均在上學,每學期的生活費和學雜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她的丈夫在周邊打零工,家裏經常貼東牆補西牆。而她在這裏工作後,每天能有50元收入,讓家裏的生活開支來源不再發愁。據瞭解,大河澗鄉利用養殖、種植,採摘、認領銷售等多種方式,讓貧困戶家門口乾活掙錢,有的還參與年底分紅,“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大河澗鄉堅持產業扶貧和政策扶貧相結合。做好項目建設工作,發展產業,到村到戶,已經基本達到了“實施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大河澗鄉扶貧辦主任王保勤說,大河澗鄉1132戶貧困戶中,具有勞動力的貧困戶802戶、勞動力2519人。大河澗鄉通過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目前已實施長期帶貧項目12個,帶貧1061戶;正在實施的第三批產業項目共5個,帶貧710戶,讓大家有了穩定脫貧的方式。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裴申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