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福州版“萬聖節”!黑白無常跟你遊街!見到“它們”記得拜拜~

福州正月裏有一種叫“遊神”的風俗,放眼全中國,這應該福建和臺灣地區獨有的一種風俗,說道這個“遊神”大家可能並不陌生,臺灣的“電音三太子”應該還是蠻多人知道的。

【臺灣人民多奇志,電音三太子相當硬核】

很多臺灣的電影和綜藝節中都有電音三太子的身影,平時有看臺灣綜藝節目和電影的朋友們對這個形象應該不陌生。

不過“遊神”在臺灣,叫做“陣頭”,清代福州籍的駐臺官兵將白龍庵五靈公信仰傳到臺灣,同時也將福州的八家將、七爺、八爺等陣頭形式留在臺灣發揚光大。

【講述“遊神”文化的臺灣電影《陣頭》截圖】

電音三太子就是傳統“遊神”中的“神偶”改進而來,稍微“萌”化了一下。

說句題外話,三太子指的是哪吒三太子,爲什麼在衆多神仙系譜之中,偏偏這個屁孩在臺灣人民的信仰之中地位超然呢?

有一種說法頗有傳奇色彩。說的是其實真正拜的是明朝的朱三太子,都知道明清時期,臺灣地區是反清復明的中心之地,當地有很多反清的好漢,而這羣人所推崇的是他們認爲的正統繼承人——明朱三太子。因哪吒也號稱三太子,所以明面上拜哪吒,實際上暗指朱三太子,是清朝聚集反清復明義士的一種方式。

【這隻三太子還不夠電】

當然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因爲福建地區主流信仰一直是道教,而道教神仙系譜中哪吒號稱中路元帥,是作爲先鋒官的存在,而臺灣“遊神”分爲五營東西南北中,中字打頭,於是中路元帥的地位也跟着水漲船高。

而在福州“遊神”最出名的神偶,應該是七爺和八爺了,這個我們後面說。

福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註定了人住的地方很憋屈,樓和樓之間擠擠擦擦,就連窪地、背陰地裏也住人。

但就在這麼窄巴的居住空間裏,均價每平兩三萬人民幣的前提下,福州人卻給諸神保留了許多的府邸,雖然福州諸神住的也不寬敞,十平方少見,二三平方尋常,也難怪要時不時接他們出來“遊神”一下,不能建廟塑金身,但是敬神之心還是很虔誠的,要有。

福州人自己供奉的神裏:有從人升級爲神的,有外省大神的副手轉到福州當主神的,有動物成神的,植物成神的……

可以說在福州,任何一座高樓背後都可能隱藏着神明。

福州“遊神”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每個村子都會有自己的遊神活動,且每個村子各自遊神的日子都不同,因爲每個地方有各自供奉的神明,越界遊神可是不允許的。

不過大多都會在正月初二至正月二十五之間。近幾年因爲許多年輕人外出工作,甚至出國遊學創業,只有極少數人能待到正月十五以後,所以有多人希望能把遊神的日子改一改,稍微提前一點。

然而“遊神”的日子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除了需要村裏輩分高的老人同意之外,你還得先問問“神”他本人同不同意。

這個問神明的方法就是“擲筊”。

具體操作方法呢,拿兩塊半月形的木塊,合在一起往地上一摔,一正一反,即爲同意;同正同反,即爲不同意。

【不過有志者事竟成,不同意也摔到本人同意的也不在少數】

福州最出名的“遊神”應該是每年農曆九月,福州臺江區的九案泰山遊神巡境,場面很是熱鬧。

九案十三堂算是福州市區傳統的民間信仰圈的代表,十三堂指的是包括鼓樓區和臺江區在內的十三個村。十三堂中有的一堂爲一案,有的兩三堂爲一案,合稱“九案”。

九案泰山全稱是福州九案泰山府,因爲南臺十三鄉共同奉祀東嶽大帝靡下溫康二都統爲主神,稱溫泰山、康泰山,雖然供奉的主神只是東嶽大帝的兩位手下,但也叫“泰山府”。

【右邊這哥們像是披了個牀單就出來了,以前可沒這麼不講究】

古早以前,在閩劇正戲表演前,都要加演一場十幾分鐘的“跳加官”短戲。這種戴假面具的短戲,是演給菩薩和神明看的“敬神戲”,也是“遊神”的一種。

在福州,因爲各種信奉的神明不同,這些神偶的形象也是各種各樣的,有三太子,七爺八爺,有各種各樣的將軍及文官;扛着神偶“遊神”,叫做“挺塔骨”。

“塔骨”,是福州人對遊神時所架中低等級神像的稱呼,塔骨神像大多屬於主神的隨從部下,神職較低,也更容易與人親近。

外出遊神時,塔骨通常成對出現,作爲主神的配角在一旁護駕。這類神明的身份一般都是陰兵陰將,福州最出名的“塔骨”神是“七爺、八爺”,也有根據他們的身高特徵爲“長爺、矮爺”。

“遊神”中,往往是七爺,八爺作爲“陣頭”在前方與信衆和前來看熱鬧的小朋友們互動,雖然面目可憎,但好在“性情”活潑可愛,醜着醜着也就順眼了,甚至還多了一絲親切。

【謝·七爺·必安·白無常&範·八爺·無救·黑無常】

美國傳教士盧公明在1865年出版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對清末福州“七爺、八爺”的遊神場景做過珍貴的記錄:

“長柄鬼據說是陰曹地府的警察,在迎神遊行隊伍中出現的形象個頭有一丈多高,身材細長。頭、臉和手是紙板做的,身子是竹子扎架,罩上白布,頭上戴一頂兩三尺長的方帽子,帽子上經常纏一條紅布帶,腰上扎一根淺藍色的布帶。一手拿着一柄大扇子,另一手上拿一牌子,上面寫着“獎善罰惡”。他的臉很長,披頭散髮,雙眼暴突,吐出猩紅的舌頭……”

“矮八鬼的身材又矮又肥,黑臉黑衣,總戴一頂很大的黑帽子,上面系一條紅布。張開口,伸出猩紅的舌頭,還不時地左右打轉,令人噁心。他的步態十分下流,踉踉蹌蹌地從街的一遍蹦到另一邊。有時還轉過身來朝後面看,搖頭晃腦,轉着舌頭。”

看到這裏的朋友們應該明白了,這兩位七爺,八爺的本尊就是知名地府公務員黑白無常倆哥們。

1913年所拍攝的裝扮七爺、八爺神偶的福州人

【別說,那個時候的七爺八爺還蠻與時俱進的,穿的還是中山裝還帶了個小瓜皮帽】

除了七爺八爺之外,作爲前鋒的神明還有八將爺。

八將爺雖然叫八將,卻不一定是八個人,十個到十三個人都有可能,而他們的身份也不盡相同,不過主要成員包含:什役、文差、武差、甘將軍、柳將軍、範將軍、謝將軍、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武判官、文判官等,有的甚至會加上韓盧將軍、枷鎖將軍、董李排爺、喜怒哀樂四差等等等等,排到二十多位。是一個類似清代府衙配置的神明護衛隊。

【臺灣八將爺陣頭,但是他們那叫八家將】

什役也叫刑具爺,肩擔刑具、法器,在陣前引導前進,勘查前行路況,以迴避喪家、不淨之物或其他家將團體,引領拜廟、行禮。

甘爺、柳爺手持羽扇與刑杖,一同負責執行刑罰。這兩位爺分別於日間、夜間監督人間的善惡,所以也叫日遊神和夜遊神。

文差武差一個負責接令一個負責傳令,範、謝二位將軍更是大名鼎鼎,謝必安範無救,正是地府黑白無常大明星。

至於後面春夏秋冬文武判官更不必說,大家都懂。

而這些“神明”皆化鬼面,“神”其實通通都是“陰曹地府”的“鬼神”。

遊神開始之前,有血緣關係的各家通常會將供桌擺在一起,人丁興旺的家族自然供桌也多,神靈停留的時間也越長。

當吉時到了,村民們便會興高采烈地抬着他們的神走鄉串戶,進行一系列民俗學上叫沿門逐疫”的儀式,“遊神”的過程也有很多的人籍此儀式許個願求神靈幫忙實現夢想,整個“遊神”儀式會從早上持續到半夜。

而“遊神”中抬神的只有男人,供神明的多半是女人,也許是因爲福建地區女人自古彪悍,成神者多的緣故罷。

挺着“塔骨”裝扮護法的人羣過後,便是列隊的神靈,他們端坐驕中,在檀香縹緲的背後,以萬世不變的神情巡視着它的“疆土”,低垂的目光,護佑着這羣虔誠信衆……

親臨遊神現場,才能切身體會到那份熱鬧和歡愉,比過年都還要熱鬧許多。看到信衆的神情,會讓你感覺,好像只要信仰和遊神還在,生活的希望和盼頭也就還有。

只是現在這個傳統正在慢慢的蕭條,小時候,一到過年,孩子們都在問大人家裏的“八爺”什麼時候拿出來裝,裝好了就能“挺”。

而現在的孩子很多甚至不知道這個東西,知道的話也極少有人願意“挺”着環村。

所以小魚君覺得

臺灣電音三太子對傳統文化的改進還是蠻好

起碼首先讓大家知道這個東西

其次再有小部分的人能有興趣

就已經很好了。

•End•

編輯排版 | 喵小姐

責任編輯 | 蜂鳥

素材來源 | 福州諸神 知乎 維基百科 新浪博客

圖源 |鳳凰諮詢 新浪博客

該文謹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若本條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後臺聯繫我們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