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死了火車站周邊的生意?作爲最偏愛鐵路出行的國家,去年中國鐵路出行人數達到33.7億,人均2.4次,按理說火車站應該是最好做生意的地方,但是這兩年卻有人發現,火車站旁的店鋪越來越冷清。

原因不難理解,簡單一個字:貴。這些商家花重金租鋪面,相對東西也更貴,一瓶水5塊,一碗麪20......以前,他們仗着有利地勢,消費者不得不掏錢購買,但現在消費多樣化,上當的人多了,也就沒人買了。

其實,這也是中國零售業中的一個典型現象,控制渠道,提高渠道成本,也就是變相提高商品成本,具體地說,就是同樣商品在不同渠道賣的價格不一樣。

這一點在當今兩大新舊電商平臺上體現得尤爲明顯。此前就有品牌商自爆,現在大家都喜歡到拼多多開店,哪怕賣的更便宜,因爲同一盤貨,傳統平臺上最低是95折,拼多多上卻可以常年保持在85折,最關鍵的是,賣得便宜比賣得貴更賺錢。

這看似矛盾卻是事實,背後正是渠道成本的差異。比如100元的東西,成本50元,店家拿到貨一般是55元,那還有45元的空間,想要做文章就在這45元的空間裏。

在傳統電商平臺上,商家想要地段好、流量高的就要肯花錢,雖然物流只需要15元,但是營銷費用卻要佔到25元。

而在拼多多上,雖然物流費用高一些,要20元,但是平臺是貨找人模式,沒有跑馬場,不用買流量競價排行,不用費力鼓弄各種營銷工具,原本預備15元的營銷費用往往10元就能輕鬆搞定,拼多多與傳統平臺上10元的差價就是這麼來的。

再者,每成交100元,店家還要付給傳統平臺2.5元的佣金,而拼多多隻要6毛錢的支付手續費,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由此可見,同樣的貨拼多多更便宜並不是沒有原因,何況拼多多還寧願虧着錢,壕擲百億補貼,進一步把商品價格降下來。

一個是爲店家減負,爲消費者謀福利;一個是爲店家增壓,部分成本要轉給消費者。店家會怎麼想,消費者會怎麼選,一目瞭然。如今拼多多用戶已超5.3億,撬動了電商行業原本的格局,這即是新電商與生俱來的優勢,也是人心所向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