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十人九胃,说的是患胃病的人特别多。我们身体中,胃是很脆弱的,但又非常重要!全身营养都要在这里存储再被吸收,因此,我们都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胃,不要让它受到伤害!

尤其是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胃病也越来越年轻化,胃疼的人更是层出不穷,但是,胃痛就一定是胃病么?那可不一定,前两天我在门诊就遇到一个这样的例子:

“王主任,我老是胃痛,有时候是那种丝丝拉拉(隐隐的)痛,您之前节目里说可以揉腹,我这躺下的时候也不敢按呢,按就疼。经常嗳气,也不想吃东西,偶尔胃口好了,可吃点东西就觉得胀。”张女士来门诊找我的时候这样烦躁的说。

初诊刻下症:患者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滑,平时脾气急躁又爱生气。同时还注意到她的巩膜似乎有一点点的黄染。

诊脉后我说:你这虽然有胃痛,但病根是肝,肝气犯胃,肝好了,胃慢慢也就好了。

综合判断后给出中医诊断:肝气郁结;治法:疏肝理气。

给与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白芍养血调肝;桔梗、陈皮行气理气、宣肺;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半枝莲、浙贝母,清热解毒,化瘀利尿。

用药1周以后患者再来复诊,开心的说是有了效果,整个人的气场柔和很多。二次辨证加减用药后,服药1个半月后症状消失,恢复如常人。

说到这,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患者说的是胃痛,症状也多是在胃部不适,但我在调理的时候是调肝,还起效了,为什么呢?

有时候胃痛并不一定是由胃病引起的:

首先,中医讲胃痛又叫胃脘痛,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在唐宋时期以前,很多医疗文献和古籍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是混为一谈的,到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第一次创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与心痛做了明确的区分,从此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再到明清时,才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相关治疗方法。

胃痛,中医称“胃脘痛”。因胃脘部靠近心窝,所以又叫“心下痛”。大多是因为长期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制、不洁、爱挑食)或情绪紧张、精神刺激导致而发病。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胃气郁滞;时间久了以后容易变成气滞血瘀,损伤胃络,由气及血而成此症。

通常在临床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之分。肝胃不和的症状通常有胃脘胀满,痛连胁肋,有些患者同时兼有心烦易怒、泛酸、口苦等症状,即为热郁;如果患者痛的地方固定而且按压后加重,便黑、脉涩的,属于血瘀。脾胃虚寒症的,表现为隐隐作痛,按压后疼痛减轻,泛吐清水,容易疲惫,四肢怕冷等症状。

上文中的张女士是属于肝胃不和型,也可以理解为肝气犯胃,所以,既有脾胃症状,如胃脘痛,纳差,腹胀等。又合并出现肝气症状,如胁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脉弦等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给张女士调理的时候是以疏肝理气为主,并且十分有效。在后续的调理过程中,张女士听从我的建议,对肝胆部位做了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发现患有胆结石,这就与我的诊断相符,也解释了她有巩膜黄染症状的原因。

有胃痛但不是胃病的鉴别诊断:

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胸腹两侧两胁部疼痛为主要症状,通常会伴有发热恶寒,或者双目、皮肤发黄,或胸闷等症。肝气犯胃型的胃痛有时候同时会疼痛牵连两胁,但仍然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这两者是具有明显区别的。

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整个腹腔区域的疼痛为症状。而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仅从疼痛部位来讲,是有区别的。但胃处于腹腔之中,与肠道相连,所以在一些特殊的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到腹部,而腹痛也可能牵连到胃,这就要从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区分。

胰腺疾病 :

另外,患有胰头癌或者慢性胰腺炎的患者也经常会有心窝部隐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还有就是上文中的胆结石:

胆囊和肠胃等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器官,从西医角度来讲,是受同一个神经元的支配和管辖,他们共同承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任务。胆囊与胃距离也比较近,如果有人患有胆结石,结石容易刺激并且影响到附近的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绞痛的感觉。这种情况通常会被人们认为是胃痛,很容易和胃病混淆。

所以,疾病的诊断,只从单一的症状确诊并不准确,尤其是相似症状,是要多角度综合判断辨证的。只有准确的辩证判断才能准确地用药和调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