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金貴的白麪饅頭如今成了再普通不過的主食,喫一頓洋快餐也由曾經的“奢侈消費”變成日常消費,更多的中餐企業出海撈金,中國餐飲市場規模攀升700倍……

改革開放40年來,小小餐桌上的變化浸透着老百姓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記錄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見證着中國經濟的飛速變化,見證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餐桌·回憶

家住東城區朝內頭條社區的孟憲起今年75歲了,老人家生於物質匱乏年代,提起餐桌上的變化,老人家最想分享的就是他和半碗麪、一屜饅頭的故事。

“面不夠,醋來湊”

1979年,孟憲起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究生。一天上午和同學結伴外出購物、寄東西,辦完事已經過了學校開飯的點,只得在外面喫。倆人尋了半天找到西四一家刀削麪館,一掏兜倆人只有半斤糧票,這隻夠買一碗,怎麼辦呢?只能倆人分着喫,一人二兩半。倆人不夠喫啊!正不知怎麼辦呢,孟憲起看到了桌子上的醋,醋不要錢啊。於是兩個人就猛倒醋,“面不夠,醋來湊”,每人倒了有小半碗,酸得直翻白眼!老人家說,到現在路過西四,胃裏還會反酸水呢。

一屜饅頭全家讓

1985年,那時還是憑糧本按月去買糧,孟憲起家的定量是110多斤,兩個兒子一個上六年級、一個上三年級,都是能喫長身體的時候,每個月家裏的糧食都不夠喫,一到月底就犯愁,不得不找親戚朋友借。

孟憲起回憶,110多斤定量中細糧也就是白麪和大米只佔20%,剩下的是玉米麪。做飯的時候,老伴蒸一屜饅頭,一屜窩頭,那一屜饅頭就給爺兒仨平分了,自己一個也不喫。每到這時候,孟憲起就拿出自己分的饅頭勻給老伴一個,孩子們也學着爸爸的樣子,拿出一個給媽媽。而老伴總是說,“你爸爸胃不好,喫粗糧不好受;你們正長身體,需要營養。媽媽胃好、身體好,多喫點粗糧沒關係。”說完就又把饅頭退回去,這樣你推我讓好一會兒。每當回憶起這些老人就覺得難受。

餐桌·變化

不僅要喫飽還要喫得健康喫得好

伴隨着經濟的發展,糧食和副食品不斷豐富,糧票也可以到街上和單位食堂買饅頭和大餅;再後來,取消了糧食定量和糧票,市場上各種麪食應有盡有、花樣繁多。原來在餐桌上要讓來讓去的饅頭變成了最普通的主食,反而是那些粗糧做的食品身價更高了。這一貴一賤,變化中是幾十年來老百姓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不再僅僅追求喫得飽,還要喫得健康喫得好。

不僅是主食,各種蔬菜、水產品現如今也極大豐富。如果說40年前,蔬菜是“有什麼喫什麼”,無外乎白菜、蘿蔔、土豆老三樣;那40年後的今天,蔬菜種類多到叫不出名字,想喫什麼就有什麼。40年間,在耕地面積減少近六成的情況下,主要農產品產量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在農產品數量極大豐富的同時,北京農產品種類還實現了多元化、高端化發展,尤其是特菜、反季節蔬菜的推廣種植,不僅豐富了首都的“米袋子”、“菜籃子”,更讓市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餐桌·“進口”

洋餐飲湧入帶來新口味新變化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前門西大街正陽市場1號開業,這也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外資餐飲,開業那天吸引了無數前來嚐鮮兒的顧客,“都從門口排到前門大街的另一頭了。”據肯德基一位老員工回憶,“人們都好奇肯德基賣的炸雞是什麼樣子,很多人拿着鍋來裝,也有人覺得喫雞是論只買,所以會說:‘給我兩隻肯德基……’”

在當時,肯德基的一塊原味雞售價2.5元、一份套餐7.8元,而1987年中國普通幹部的月收入也不過100元左右。因此,那個年代喫一頓肯德基算是高消費了,一般的家庭會給孩子點一份套餐,孩子喫完還剩一點小骨頭家長也要嘬一嘬,還有新人把婚禮地點選在了肯德基。據悉,當年前門店最高單日營業額高達16萬元,創了肯德基當時的世界紀錄。

繼肯德基落戶北京後,1990年,麥當勞也在深圳開店,必勝客、星巴克、吉野家等也相繼湧入中國市場。這些國際品牌洋餐飲不僅豐富了餐飲市場,也給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加多元的飲食文化,它們先進的管理模式也給一批國內餐飲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

餐桌·“出口”

中餐出海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代表

與此同時,作爲美食大國,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餐也一直在努力走出國門。近年來,中國烹飪協會不斷組織餐飲企業積極參與海外交流、技藝賽事及展示活動等,向世界宣傳推廣中華飲食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0年間中餐館在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落戶,餐廳數量高達20萬家。全聚德、眉州東坡、海底撈、花家怡園、大董等領軍餐飲企業均成功拓展海外市場。紐約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餐已經成爲海外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在哈佛校園附近,“baobao”包子店、香港樓、焱(flame)、南北家園等中餐館都有着不小的影響力,中餐是廣受當地學生歡迎的餐飲形式。

在號稱世界之都的紐約,中餐館也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曼哈頓,已經有一些非常符合中國本土口味的餐館出現。不過,考慮到接受度,美國的中餐館大多會針對當地人的口味做出調整,比如多油炸、偏甜、少辣等,還出現了左宗棠雞這樣的美式中餐。

中餐的普及,與祖國的強盛、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中餐環境與服務的改善離不開。

來源:北京晚報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指尖陽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