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爲 無 益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說明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陽曆11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曆書記載:「鬥指西北維爲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立冬節氣由此而來。

立冬,是冬天的開始。

秋冬之交,迷離交錯,寒風乍起,恍惚之間,才驚覺,呵——冬天來了啊。

雲彩愈發少了,落葉和小草在寒風中窸窣作響,日子一天比一天寒冷,街上的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外套。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所謂“立冬”,是開始將的作物入庫,蟄蟲伏藏,萬物的氣息慢下來,緩緩入夢。

立冬時節,偏北風加大、氣溫下降、下雪。

且過後,日照時間將縮減,夜晚時間延長;正午時分,太陽的高度也將繼續降低。

立冬三候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爲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爲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爲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一候水始冰 | 水面開始凍結,但未成堅冰。

二候地始凍 |土地凝結寒氣,但未至龜裂。

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 雉指野雞,蜃爲大蛤。鳥兒蟄伏,大蛤卻在繁殖,古人以爲它們是野雞變成的。

立冬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起,合稱爲“四立日”,是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的標誌。所以,古人對立冬非常重視,並有一些很重要的習俗活動。

立冬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喫些雞鴨魚肉,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喫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

天子出郊迎冬 | 古人對立冬的重視上,首先表示在朝廷的態度上。立冬這天,天子要舉行出郊迎冬之禮。

據《呂氏春秋.盂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意思是說,立冬之前三天,太史令就要覲見天子稟告立冬的具體日子等詳細事宜,天子齋戒沐浴後,於立冬這天率領王公大臣到北郊迎冬。迎冬返回後,對爲國捐軀的將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撫卹,兼有鼓勵民衆抵禦外敵入侵之意。

民間賀冬 | 民間對冬至的重視更多表現爲帶有喜慶色彩。所以稱之爲“賀冬”、 “拜冬”。

相傳,在漢代就有賀冬的習俗。據古籍記載:“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家家戶戶準備酒席,並拜見長輩師友,和其他重要節日一樣。

宋代,每逢冬至日,人們就像過年過節一樣,穿新衣,互相走親訪友,慶賀節日。

清代,民間賀冬的習俗更隆重。不論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要身着節日盛裝,相見互相作揖相拜。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逐漸簡化。

祭祖祭天,慶豐收 |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爲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喫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喫餃子。爲什麼立冬喫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喫。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養生

立冬後,就意味着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多喫主食,適當喫羊肉、鵪鶉和海蔘丨冬天就別想着減肥啦,多攝取點熱量禦寒保暖,要不精神萎靡,體質虛弱,就得不償失了。

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丨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在寒冷的天氣中,多喫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能禦寒,可別爲了身材,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需要提醒的是,食補和精神、起居調養要結合起來使用。立冬時節要注意保持心境平靜、情緒安寧外,既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也要注意保暖,睡前可以熱水泡腳,促進機體陰陽氣的調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