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兩個人,三小時,景隨人移,情隨心動,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夾敘夾議”人生的意義,自說自話死亡與心靈。

學生米奇,“教練”莫利,老戲骨金士傑,小世故卜學亮,在2019年的第一個週末,爲我們帶來一堂關於人生、關於心靈、關於“活着”的哲理課。

本劇由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小說改編

原著是連續44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霸榜四年之久

這是一部自傳式紀實小說

記錄的就是作者和他的大學教授間的故事

99年,有了它的同名電影

《相約星期二》

豆瓣評分8.8,好於95%的傳記片

相比於原著的雞湯,電影版的勵志

2011年臺灣果陀劇場溫馨強打舞臺劇

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誕生

由於金士傑卜學亮的出演

顯得更爲珍貴

一直以爲藝術不是全然無國界的。蘇州彈詞的好西方人不見得懂,富恩特斯筆下的墨西哥中國人也未必愛讀。

在這部作品背後,果陀劇社是下了功夫的。

導演楊世彭在美國拿了碩博學位,兼任全美著名的科洲莎翁戲劇節藝術及行政總監長達10年,執導過的劇目有一半是在美國以英語演出。

藝術總監梁志民也是拿着獎學金在美國讀過書的海歸,整個幕後團隊從服裝設計、舞臺設計、燈光設計到影像設計全部是海外留學背景,而且都是紐約大學、耶魯大學、倫敦聖馬丁等頂尖名校。

大洋彼岸的生命體驗和心靈衝突,來到了此岸的舞臺上,十分熨帖。

那些講述生命、人性、愛情和死亡,這些人類亙古不變話題的作品,才最有可能在地球每個角落都贏得一位觀者。

和朋友討論過這部劇,它是在講“死亡”嗎?

不,它教我們關注死亡,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該怎麼活着。

“沒有人能夠獨自生存,因此我們必須相愛”,

“原諒所有的錯,原諒自己”,

“不要把你的光芒隱藏在量米的鬥裏”,

“你跟你的心靈能夠和平相處嗎?”

都是在說“”的事。

已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定會講到死亡的,就像我們都會早早預知了死亡勢必到來。

想起《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是“我們該不該鼓勵癌症病人撐下去?”

辯神黃執中講:“不要跟我(絕症病人)說加油,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氣,你們才需要勇氣。”

就像劇中得了“漸凍症”的莫利教授,他正與死亡打交道,他卻是在用活着的一生,將生命的經驗口口相傳。

當莫利死後,米奇按照他的臨終指示,在一個下午帶着毛毯與午餐去他的墓地,吹着微風和空氣聊天,似乎他還活着,似乎他還沒走。這是一個逝去的生命對仍舊活着的人最大的溫柔眷顧,真正的體貼入微。

什麼樣的死亡令人尊敬,恰恰是當生命逝去後,一切都和你還活着時沒什麼兩樣。

這個時候,你看看劇照,會發現,在死亡面前,他們都在笑。

* * * * * * * * * * * * * * * *

金士傑

——

臺灣劇場界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

身兼表演藝術家、劇作家和導演

《暗戀桃花源》中飾演江濱柳一角

第二十二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現代戲劇谷2012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男主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卜學亮

——

演員、歌手

臺灣綜藝界人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劇情簡介

一位體育專欄作家米奇畢業16年後,在自己的許多理想中迷失了自我。偶然從電視上看見大學時期的教授莫利,當時莫利罹患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無藥可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的時間可以存活,米奇決定啓程與教授相見……

莫利利用所剩下的時間,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感動教授給這位世故冷漠、追求物質的學生:米奇。利用14個星期二的時間,展開一連串生命的對話…… 這一門課沒有課本,也沒有閱讀書單,可是談到的題目可就多了,愛情、工作、家庭、社區、寬恕、老年還有死亡。這門課在星期二,只有一個學生。

該劇只有兩個演員,金士傑扮演身患重症的莫利教授,卜學亮扮演功利市儈的學生。當死亡即將來歷來臨,你是否想過,我們還可以選擇另一種與它相處的方式--“向死而生”。

2019年1月4日-5日,杭州大劇院。和我們一起,被生命感動,被真誠治癒,被金士傑和卜學亮感動!

臺灣果陀劇場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2019-01-4/5 19:30

杭州大劇院  歌劇院

領銜主演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壹戲劇大賞得主金士傑

全方位藝人卜學亮

票價 | Price

180(已售罄)/280(已售罄)

380(已售罄)/480(已售罄)

680/VIP880元

購票請戳“閱讀原文”

說明:

1.2米以下孩童謝絕入場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搶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