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投機構如何看待“退出難”?業界稱期待科創板儘快落地

在第二十屆中國(深圳)“高交會”系列活動之“變革中的中國創投業:機遇與挑戰高峯論壇”上,面對創投體制新變革,如何尋找與把控投資退出新機遇,參會嘉賓給出了不同的建議。 退出難原因多元化

今年以來創投行業面臨的募資難,投資貴,退出難的問題越發明顯,尤其是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門檻實際標準相較以往提高了很多,使得退出成爲每家機構面臨退出渠道越來越少,條件越來越苛刻的現狀。

國中創投CEO施安平指出,對於中國創業投資界退出難的問題,要辯證地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除了要不斷地豐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暢通退出渠道,另外也要看到國際上創業投資的退出渠道特別重視併購,而中國創業投資併購的比例雖然在逐年提高,但和國際上對比就會發現國內併購退出的比例依然比較低,怎麼利用好併購渠道使創業投資有一個順暢的退出值得探討。

在啓賦資本董事長傅哲寬看來,退出渠道不暢通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策的不穩定性,政策推出以後的不延續性和標準門檻的不斷變化,導致做投資的基金公司是無所適從的。人民幣基金退出的主戰場是A股,在2017年有公司已經上報創業板但由於政策的變化,最後只能撤下來,上市制度對於退出造成很大影響;其次,中國經濟不景氣導致二級市場表現不好,上市退出也不是很理想,加上上市後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即使上市之後的退出價格也不是很理想,限制性的東西太多。

基石資本合夥人陳延立則認爲,作爲風險投資來說,募投管退的四個環節最終都是爲了退,退出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其他環節緊密相連的。從投資環節來講,投資的項目有價值的,退出就相對容易,不管是通過哪種方式;從投資機構能力建設來看,過往很注重投資能力,重視募資能力,但是減持新規出來之後上市後賣股票成爲一個技術活,有熟悉資本市場和退出市場的專業化投後團隊更加重要,所以只有將投後職能日常化部門化專業化,纔有可能尋找系統化的解決路徑。

千乘資本創始人熊偉表示,在目前的環境下,退出渠道面臨壓力,退出預期不能太高。作爲一家以早期投資爲主的基金,退出的策略保持在20%-30%的項目通過IPO來退,剩下的以併購、回購、股權轉讓等方式,能維持不錯的綜合收益。 期待科創板儘快落地

對於目前熱門討論的科創板推出,參會嘉賓一致認爲制度設計層面需要真正起到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的作用,能夠留住這類創新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在上市標準方面體現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而在具體落地細則方面,嘉賓也有不同的建議。

傅哲寬表示,從啓賦資本的角度還是很期待科創板的推出,從目前來看資本市場推出科創板,意味着很多基本制度要發生極大的變化,科創板應該是一個試點,如果真的能實施註冊制,進行一系列改革,接納這類創新性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會有更多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從科創板獲得資金支持,並且開始成長。

“往往這類創新性的有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創業的初期不一定要盈利,但是它也能走到資本市場,能夠得到投資,科創板提供這個機會,”傅哲寬強調,“其實在這個階段的創新企業它更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中國很多大的互聯網公司都是納斯達克和香港上市,原因就是A股有侷限,如果科創板的改革能像納斯達克和香港一樣,肯定會留住這類公司。”他還建議落地階段,能實行真正的註冊制,發行機制方面也有市場說了算,上市後的交易行爲也市場化。

熊偉的建議是要加強科創板的監管,保障專業機構如律師會計師、券商中介機構從源頭推薦靠譜公司,科創板要實行註冊制,其實是中國資本市場最根本的出路,政策要配套一定要到位,既然寬進,那麼淘汰機制和處罰機制必須跟上,並且要加大惡意造假的處罰。

深圳市國成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南嶺基金管理合夥人侯雪峯提出,曾經有中國納斯達克期許的新三板火熱了一段時間,但現在新三板已經是做得很不盡人意,從投資機構角度而言,更希望科創板可以儘快推出,能夠通過IPO增加一個退出的渠道,但將來如何落地,希望細則的制定方面有不一樣的措施,明確科創板的上市定位,不能出現打擦邊球等行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