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躬耕後,頹齡耄及前。

開門無客至,得句有僧傳。

忽忽身如夢,迢迢日似年。

會當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陸游《冬日》

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是爲小雪,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進入該節氣,東北風開始成爲中國廣大地區的常客,氣溫下降,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北方地區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爲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氣溫降低,北方以下雪爲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見了;又因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導致陰陽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小雪節氣,大地已呈初冬景象。隨着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天空中的雨也變成了雪花,下雪後的大地像是披上潔白的素裝。俗話說“節到小雪天下雪,小雪時節不耕”,此時正是農事暫休,萬物養精蓄銳,以待爲來年開春做準備的時節。

聰明的祖先們依據着天氣的轉變,不斷地調節各種農事活動和生活習慣。小雪過後大地馬上要進入食物匱乏的冬季,因此我國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之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和雞鴨魚肉等。掛於燒柴火的竈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的這些臘肉菜品,也成爲農家一道特有的風景線。而這些臘製品,除了是人們禦寒過冬的必需品,也是春節期間餐桌上的美食佳餚。

傳統的客家地方,喫餈粑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餈粑在古時的南方地區是節日祭品,有俗語稱“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四周滾動,粘上香甜誘人的芝麻花生沙糖,一口咬下,滿嘴的濃香蔓延,也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甜蜜美滿的寓意。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衆會開始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此時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爲“刨湯”,這是土家族一直流傳至今的習俗;而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

小雪將至,大地也漸漸步入寒冷的時節,萬物蕭瑟的時候,雪也成爲了翹首企盼的喜事。那一片片晶瑩剔透像精靈般的雪花,裝扮了整個華夏大地之餘,更洗滌了整年來人們勞累了的心。

本文已獲物道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愛上小鎮|

Ai shang xiao zhen

◼︎◼︎◼

▼點擊閱讀原文,過溫暖舒適的冬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