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职后却降薪跳槽了,这样的操作是不是傻

前几天几个前同事聚会,老徐说他几个月前升职了,正准备恭贺之时,他突然话锋一转:但是我跳槽了,而且薪水还降了20%。

突如其来的反转让哥们几个措手不及,我追问到,这是为啥呀?

老徐笑道:我这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这人不爱说话,见人就犯怵,让我做管理明显是为难我嘛!

老徐是技术专家,之前就推过两次升职邀请,理由是还年轻需要磨练,当时老板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做罢!

谁知不到半年,老板心里又开始惦记着这事,上级要高升,急找接班人,对老徐是旁敲侧击,多次推心置腹谈话,老徐推无可推,毕竟工作已8年,资历老道,业务最硬,终于点头应承了下来。

可结果是:“一堆协调汇报,部门每个人进度要跟,开不完的跨部门会议,哪一点都不能出岔子。天天头要炸了……”

老徐吐槽到:“平常和你们聊聊天挺好的人,但是让我管理那么多人,还要上下打理....我实在做不到啊”。

升职不到两个月,老徐选择降薪跳槽到了另一家企业,继续干技术岗。

旁人看来可能为老徐可惜,好好的发展机会放着不要,但我觉得老徐足够聪明与清醒。

就他的业务能力与死磕程度,后期加薪不会有太大问题,而最重要的,他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我很佩服。

在一个完全无法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不如找一个游刃有余的岗位,持续一展所长。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

二、位高并不等于合适,管人并不比做事更高级

早前微博上有一个话题:30岁还没有当上管理层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评论区瞬间沦陷,五湖四海各路人士纷纷都在抱怨,在倾诉自己的遭遇,还有人自叹人生无望,都三十岁了,依然一事无成。

我随即用关键字“25岁、管理层”在网上搜了一下,出来的都是:

更有很多文章都在贩卖焦虑:

对40岁的中年人宣扬中年危机;

对35岁的人说,你再不实现财务自由就晚了;

而现在,又有人提出了30岁还没做到管理层,你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

好像,终其此生,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当上管理层。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曾提出:

在各种组织中,常因习惯,去提拔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道出了阶层制度之谜:要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

最后,大概率会像彼得推导那样:很多领导职位由不能胜任的人担任。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是句好话,放到职场,却不一定对。

有的兵,天生就是特种兵,未必适合运筹帷幄,比如许三多;有的将,高瞻远瞩,从不墨守陈规,只当个兵就可惜了,比如李云龙。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管人”,不见得比“做事”更高级。

真正聪明的公司,都不会把晋升到管理者,当做单一的激励。

位高并不等于合适,个人不应该把当上管理者,视为唯一的职业目标。

对同事老徐来说,技术就是他的发力点,在此基础上,他也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工作也更舒适自在。

三、职场终极舒适:找到个人定位,忠于自身选择

很多人之所以以当上管理层为最终目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关于职场上的收入、地位、归属感等等哪个更重要,他们也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感觉上亦是模模糊糊。

其实,人生就是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与其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如想想哪些东西是自己需要放弃的。

人生充满了选择,是选择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道路。

职场上真正能让一个人走得长远的,不是xxx岗位,拿了xxx高的薪水,而是你对自己的定位,你的个人选择。

而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选择A,就意味着放弃B;选择B,就意味着放A,很是公平。

回归到职场上,是做管理层,还是走技术方向,甚至是重新择业,都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选择恐惧症,是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多,既要高薪,又要离家近,还要有成就感,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浓缩到一点,那么他做选择时一点儿都不会纠结。

选择如果有三条,就把问题变难了至少1000倍,每增加一个条件,难度至少乘以10。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想要的“三条”减为“一条”,那么另外两条就可以为了Top 1而放弃。

不懂得需要什么、放弃什么的人,会永远被这样的两难局面困住,最后的结局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而最理智的少数人会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为了想要的东西,可以放弃什么。

比如他想要舒适,那么眼下的收入水平或许可以放弃。如果他最想要地位,那么他就能容忍其他人所不能忍。

人生的结果由选择决定,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最终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记住,成为管理层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定位,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