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星雲大師:慈悲的真義

作者:星雲大師  來源:新浪佛學

‘佛教以慈悲爲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衆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爲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顛沛的人生歲月裏,因爲有了慈悲,前途纔有無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衆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一個有慈悲心的人,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人間光明、清淨、歡喜。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而是透過公理的感動助人;慈悲不是熱鬧的隨衆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是無我無私。

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社會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含意,遂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導致社會失序;甚至運用不當,致使慈悲淪爲罪惡的溫牀。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心態等。因此,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爲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

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華嚴經》的‘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爲憂,以天下之樂爲樂’的胸懷,就是慈悲。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難免也有喫虧的時候;然而,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爲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慈悲,纔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來源:佛光山,摘自《人間福報》二○○○年五月四日)

聰明幹公益,有效做慈善!

關注我,一起學習公益慈善知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