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773-二戰黑暗料理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說來你可能不信,在物資匱乏的二戰時期,人們的飲食結構至今還被某些國家推崇。

  不少歐洲國家在二戰結束後發現本國人民的健康狀況是前所未有的好。比如英國,兒童比以前高,牙病比以前少,癌症,糖尿病什麼的也都達到歷史最低點。在其他歐美國家也是,很多退化病在二戰後都大幅減少。

  胡蘿蔔當冰棒 解饞又健康

  那麼他們到底都在喫啥?

  英國:胡蘿蔔與雞蛋粉強行上鏡

  1939年9月1日,德軍襲擊波蘭。轟隆隆的炮聲震碎了西歐的表面和平。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英國迅速成立食品部,負責戰時的糧食供應。

  1940年1月,糧食配給開始實行,但發到手中的糧票通常只能在一家商店登記使用。而且有了糧票也不是就可以免費獲取食物,只是有購買限額食物的資格(好像讓中國的老人們想起了什麼)。針對素食主義者,穆斯林等特殊人羣,政府還會根據他們的飲食習慣發配特殊糧票。

  大英帝國的戰士是多種多樣的

  爲了確保糧票不像一戰時那樣被浪費,能用糧票獲取的食物多是能夠長久供應的,如土豆,麪包,果醬等,且數量有限。黑莓,香蕉這種可能隨時缺乏的季節性食物是不在配給範圍內的。

  難得從海外運一船香蕉過來

  還很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沉

  但有了糧票也不代表就能喫飽了,物資的供給畢竟是有限的。要平息民憤,就要從改變人們的飲食觀念下手了。

  去喫胡蘿蔔吧

  於是乎,食物部發起了“根莖類蔬菜運動”,鼓勵人們把自家後花園改造成菜園子,種胡蘿蔔,土豆等澱粉豐富的根莖類植物當主食,努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當時,政府爲了讓民衆愛上胡蘿蔔這種廉價易得的食物,大力在其營養成分上做文章,尤其強調其中豐富的維A能夠改善視力,至今都爲各國人民所深信。

  土豆有益健康

  當時,英國政府會進行燈火管制以應對空襲,德軍就會在一片漆黑中迷失自我。但英國空軍藉助新雷達技術實現了對德國的“精準打擊”,甚至有人一夜裏擊落了近20架德軍飛機。這麼神奇的現象引起民衆好奇,政府就對外宣稱士兵狂喫胡蘿蔔才讓眼睛比貓頭鷹還好使。

  “夜間的視力

  可以決定生存或死亡”

  這次官宣是成功的,受燈火管制、在黑暗中行事不便百姓開始大量購入胡蘿蔔。

  爲了推廣根莖類蔬菜的食用,廚師Francois Latry還發明瞭一款由根系蔬菜(胡蘿蔔、蘿蔔、歐洲防風草、燕麥片、土豆)製成的著名菜餚——伍爾頓派(Woolton Pie)——以食品部部長的名字命名。但儘管政府發起了很多促銷活動,這道菜也從未真正流行起來過,大概是因爲口味實在是太差了。

  現代主廚精緻版

  當年估計不太好喫的

  不過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最讓人鬱悶的還是他們最愛喫的雞蛋找不到了。

  戰爭如火如荼,糧食喫緊,在保障前線物資供應後,已無多餘食物來餵養農場裏的無數母雞了,上百萬母雞不得不面臨死亡的現實。母雞一死,雞蛋也大大缺乏。爲了滿足無蛋不歡的民衆,政府開始大力推廣雞蛋粉作爲雞蛋的替代物。

  如果喫不到雞

  也可以喫土,做的雞

  也就是更加健康的土雞

  雞蛋粉是雞蛋用凍幹技術乾燥成水狀做出來的,按照一定比例兌水就可以恢復成蛋液。這種食材最大的優點是體積遠遠比生雞蛋小,也沒有易碎性,進口起來遠遠比雞蛋本身方便得多,是戰時最好的替代食物。

  雞蛋粉

  爲了保證民衆蛋白質攝入充足,英國政府把本來每週一個雞蛋的配額改成每個月一袋雞蛋粉,分量相當於12個雞蛋。聽上去挺划算的,但是響應者寥寥。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太難喫了。

  爲了讓民衆接受雞蛋粉,官方可謂絞盡腦汁:海報上印着各種科普,強調雞蛋粉在營養和口味上都跟雞蛋無差;還在圖上印着老母雞說的話:“雞蛋粉是我的蛋,是我的整個蛋,其他啥都沒有隻是我的蛋。

  母雞獻身說法

  無法反駁

  在政府的努力下,民衆開始接受雞蛋粉,雞蛋粉終於風靡一時。不過它完全是二戰時期的產物,因爲到了今天它還是沒能走入尋常百姓家,最多也就是烘焙用料而已。

  美國:午餐肉席捲各大戰場

  同樣是方便食品,午餐肉就比雞蛋粉幸運多了。

  大蕭條時期,美國肉製品巨頭荷美爾(Hormel)公司把美國人喫不了的多骨的豬肩肉剁碎,加入鹽、水、澱粉成型,再塞進方方正正的罐頭裏,就有了最初的午餐肉。荷美爾公司將午餐肉起名爲“Spam”,說是“Spiced Ham”(香料火腿)的縮寫,但是裏面並沒有火腿。爲了防止人們說它欺騙消費者,Hormel往裏加了不到10%的豬腿肉。

  午餐肉吉祥物

  作爲肉類的替代品,午餐肉在二戰爆發後發展成了軍隊的完美口糧。

  1941年時,美國正式向法西斯宣戰,幾百萬美軍奔赴炎熱的太平洋島嶼、北非沙漠和寒冷的極北戰場,複雜多樣的氣候環境讓負責部隊伙食的部門頭疼不已。

  在炎熱的太平洋島嶼

  美軍學會了自制冰激凌

  有什麼方法能讓美國兵隨時隨地都能喫上肉食呢?這時,午餐肉這種集便宜、保質期長、便於運輸,即開即喫等優點爲一身的速食就被鋪天蓋地運往前線。每位士兵每天能得到3份340g的肉餐罐頭,真的是一日三餐都有它。在鐵皮罐頭盒子裏加熱的午餐肉燉野菜,成爲二戰中大多美軍的共同回憶。

  烹飪午餐肉

  午餐肉讓各地的美軍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軍隊凝聚力也得到加強。不過你以爲午餐肉很美味嗎?不,至少在美軍眼裏,它難喫得人神共憤,士兵們給它起了各種綽號:“未通過體檢的火腿”、“未經訓練的肉糜糕”,來表達對這種跟他們的生活緊密交織的食物的複雜情感。

  但午餐肉被美軍“嫉惡如仇”之時,得此援助的其他盟國則對這種食品充滿感激。無數午餐肉罐頭被運到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和蘇聯的部隊,受到熱烈歡迎。

  最值得一說的還是韓國。當時韓國剛獨立,能有點帶肉腥的食物就不錯了,所以他們把美國解放者帶來午餐肉當做百年難遇的珍饈,甚至回去部隊營房偷罐頭喫。

  喫到午餐肉已經是當時農業國家的享受了

  而美軍還能供應牛排

  韓國人無法想象這樣的奢侈

  到了50年代黑市買賣興盛之時,大量的午餐肉罐頭從駐韓美軍倉庫流入漢城的黑市,美國人驟然發現這種喫膩了的罐頭竟然成爲一種通用貨幣。美軍甚至可以拿午餐肉來支付韓國工人的服務。隨後的30多年時間裏,韓國貿易管制嚴苛,午餐肉進口遭到限制,一直都處於稀缺狀態,在當時被當做貴重的過年禮物。

  這段悲慘的歷史,一直到今天還有遺存——韓劇和韓餐店經常會出現的部隊鍋。並且小小的韓國,午餐肉消費量居然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原來是這麼來的

  蘇聯:黑麪包與腦洞食物

  德軍進攻蘇聯時,斯大林和他的人民還沒有準備好。德軍本就打算好要搶在烏克蘭秋收之前拿下蘇聯西南部,並且很快就把蘇聯紅軍打出了烏克蘭的農田。在烏克蘭東側的廣大蘇聯國土上,是黑列巴(俄國黑麪包)支撐了士兵度過那段喫不飽穿不暖的歲月。

  據說俄國人靠黑列巴又捱過了一個冬天?

  黑列巴配方簡單,但烤制過程卻很複雜,通常需要三天,在物資緊張時價格卻尤其昂貴。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麪包供應緊張,蘇軍指揮員常常把部隊人員佩戴的手錶或戒指集中起來,用於交換難以下嚥的黑麪包和馬肉腸,據說蘇軍的內部價是兩塊手錶換一整條黑麪包。

  黑麪包又香又有嚼勁

  但頓頓喫還是有點難過

  蘇聯士兵的喫苦精神槓槓的,一條黑列巴常常是10個戰士一天的口糧。小麥湯,黑列巴再加上一些豬油就構成了對他們而言很有滿足感的一頓飯。不過到了戰爭後期,豬油供應也得不到保障了。

  無法滿足基本飽腹需求,就更別提追求食物的口味了。這時候美國人援助的午餐肉可謂是雪中送炭。蘇聯戰士把午餐肉燒成糊狀,直接抹在摻了木屑和糠皮的黑列巴上嚼着喫,有條件時還灑上鹽和生蔥頭,口味更佳。

  同喫列巴的戰友情

  後來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時,還對美國記者坦言說:“當1941年蘇聯的'大糧倉'烏克蘭被納粹佔領後,如果沒有美國援助的斯帕姆(spam),我們當時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養活紅軍了。”

  一車斯帕姆頂一個師

  不過也不能光喫別人送來的東西,自己還是要努力解決剛需的。東西不夠喫,廚子就想方設法儘可能最大化地利用食物。例如,他們把胡蘿蔔磨碎做成茶,然後加上一種當地很容易獲得的真菌煮熟。因爲有胡蘿蔔,所以喝起來還比較香甜,而真菌能加深這種飲品的顏色,讓人食慾大增。煮成茶之後,總量變多,每人都能分到,比分胡蘿蔔划算多了。

  1944年春,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軍隊還從盟軍那裏搞到不少玉米麪。有些廚師不知道如何利用這種食材,就把它們加到麪包裏,結果做出來的麪包非常容易碎,而且放不了幾天就壞了。

  有些廚師比較機靈,想到可以用它來做烤餡餅。一位退伍老兵在回憶錄裏說,那時候廚師會派很多人去草原上採草藥,作爲食材和玉米麪搭配使用,製作一種名叫pirozhki的烤餡餅。腦洞更大的廚師還用玉米麪製作了一種叫mamaliga的粥,最後成了羅馬尼亞的國菜。

  如果周遊東歐,不可不品嚐

  辛酸年代的食品,就這樣成爲了蘇聯人民集體的記憶。

  雖然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物匱乏,但也都在努力讓自己的人民和軍隊儘可能喫得好。

  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困境不是人們動腦筋就能解決的。戰爭中的各國軍民喫得確實不太好,甚至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實在是苦了他們了(副產品是三高病變少了,只是代價非常高昂)。爲了不至於面臨前輩們喫過的這些苦,我們還是多多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吧。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