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裴凌曼 通訊員 王之前)11月20日上午9時,泗洪縣石集鄉瓦房居委會的黨羣服務中心的一間辦公室內,有不少黨員在排隊繳納黨費。90歲的黨員孔德來到這裏,等待繳納這個月的黨費。因爲每月的20日是黨員活動日,他都會準時出現在村部,風雨無阻。

“小同志呀,這是我的黨費……”孔德將在家裏準備好的兩塊錢黨費交給了瓦房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石奇旭的手中。“交給你們我放心,可交的錢太少,不足以表達我感謝黨的心情……”每次交黨費孔德都要對工作人員說上一說。

孔德今年90歲,1949年3月入黨,黨齡69年。他曾任泗洪縣石集公社瓦房大隊第一任支部書記。1946年入伍,參加過宿北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大小戰役十幾次。退伍後,歷任車門區三管鄉鄉長、石集公社青年書記,1958年,被派到瓦房大隊擔任支部書記,是當時瓦房大隊的第一任支部書記。

因年事已高,加之在戰爭中受過傷,孔德的聽力嚴重下降,與人說話交流,別人幾乎要用喊的音量,他才能聽到。而本次採訪,記者通過在白紙上寫字和他進行交流。

“我少時家貧,從小就被過繼到姨夫家,跟着姨夫姓趙,改名叫趙紀孔,18歲那年去參軍。”孔德告訴記者,他的經歷算是很坎坷的,在原陸軍21軍185團2營8連服役,先後當過司號員、通信員、衛生員。1949年,因表現突出,被介紹入黨。

孔德說,在一次戰役中,因爲着急將重要軍情送到前線,沒有看清楚前方的路,騎馬撞上大樹,導致左手無名指永久骨折。和戰場上所受的傷痛比起來,最讓他痛心的是復員回鄉後再也沒有家了。

1955年,孔德從部隊復員後,而當時家中養父母卻都已去世。孔德說,從部隊回去,他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只有一個叔父在,他在部隊曾榮獲四等功一次,獲各種嘉獎表彰數十次,叔父做主將他在部隊用的名字“趙紀孔”改爲“孔德”,後來就一直用孔德這個名字。

村民金國太告訴記者,在孔德擔任支部書記期間,恰逢三年困難時期,他帶領全村老百姓發展生產。爲了帶動老百姓共渡難關,他以身作則處處帶頭。他從不佔集體物資,就連自己的親侄女多拿了幾根胡蘿蔔也被他狠狠批評了一頓,又責令還了回去。在他的帶領下,瓦房大隊成爲當時公社受餓羣衆最少的村。

“老人家這麼大年齡了,我們就建議他不用每次都來,可是他不聽,到時間就來,老人也讓我們很感動,每次參加黨員活動日活動都會帶上一本黨章或者黨課書籍回去看。”據石集鄉黨委宣傳、統戰委員蔡睿說。

“我們家三代當兵,父親十分懷念當兵的經歷,時刻用合格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孔德的大兒子孔斌告訴記者,自己受父親影響也去當過兵,而自己的女兒也當過兵,父親的牀頭還放着黨章,還經常告誡他們要感恩黨的教育和培養。

今年孔斌替父親去進行退伍老兵登記,結果卻查詢不到父親的檔案,回去問父親怎麼回事。父親這才告訴他,曾經把叫趙紀孔的名字改成孔德的事情。於是,孔斌又跑到檔案局查資料,結果查到了有關趙紀孔當兵時期的檔案,但是卻沒有找到將趙紀孔改爲孔德的證明資料。

孔德說,如今兒孫滿堂,家庭幸福。而能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黨給的。他當年不認識字,是在部隊學的一些知識,所以他很感恩現在的生活,但是因爲丟失了退伍證,讓自己成了一名沒有身份認證的軍人。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遺憾。如果可以,希望能補辦一個退伍證或一個類似的證件,也是對自己當兵經歷的一份見證。

目前,村黨組織正在通過各種途徑追尋孔德的從軍之路,希望儘早完成老人的夙願。

孔德究竟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本網將繼續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