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椅類傢俱很大一部分都是有靠背的坐具,是與人體接觸最爲緊密的傢俱種類之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人體坐的支撐。

設計優良的椅類傢俱除了要滿足基本功能外,更應該從功能尺寸、造型、材質及其佈置方式等方面,滿足人體的生理、心理及身體各部分的活動需求,以達到安全、實用、方便、舒適、美觀之目的,即人體工程學原理。

· 01 ·

| 明式椅類傢俱功能尺寸的人體工程學 |

坐面的人體工程學

椅類傢俱的坐面的功能尺寸主要包括坐面、坐深和坐高。坐高是功能合理與否以及坐姿舒適程度的重要因素。

坐面過低或過高,時間久了,都會使人的腰部產生疲勞感。

坐面過低,受壓部分過於集中,爲保持平衡,人體前傾,背部肌肉負荷增大,會造成腰部不適;坐面過高,兩腳不能着地,長時間受壓會導致肢體麻木。

明式椅類傢俱的坐高一般都在480 ~520mm之間,除去管腳棖的高度,與現代國家標準的的400~440mm基本相同,與人的小腿高度幾乎相等,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

即使坐高較高的椅類傢俱,也配有相應的腳踏,使人感覺舒適。

明式椅類傢俱坐面的坐寬、坐深也依具體的使用方式來設計。明式無扶手靠背椅坐寬大概400 mm,而現代人體工程學規定的尺寸爲380 mm。

以上兩者基本吻合,可以全部支撐坐者的臀部,甚至坐者可以利用稍微的餘量,調整坐姿,以免長時間一個坐姿,引起疲勞。

有扶手的椅類傢俱坐寬要大一些(以扶手內的 380 mm 淨尺寸計算),應與人的平均肩寬加適當餘量爲準,按人體工程學規定的尺寸應不小於460 mm,但也不應過大。

如果太窄,在扶扶手時兩臂必須往裏收緊,不能自然放置;如果太寬,兩臂就必須往外擴張,同樣不能自然放置,時間稍久,都會讓人感到不適。

明式扶手椅和四出頭官帽椅的寬度都符合這一規定。坐深主要是指坐面的前沿至後沿的距離。

爲了使小腿自由活動,根據我國的人體平均尺度,坐深應不大於420 mm,明式無扶手的靠背椅的坐深爲400 mm,符合這一標準。

靠背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帶靠背的椅類傢俱,靠背板爲S形或C形曲線,向後傾斜100°左右,且椅子其走勢與人的背部脊椎幾乎吻臺。

這種曲線的靠背,從人體工學角度分析,主要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肩胛骨,另一個是腰骸部,整個後背得到了有力支撐,因此十分舒適。

扶手的人體工程學

坐椅扶手的作用,主要是使上肢得以支撐,放鬆肌肉,減輕肩、背、臀的壓力。人體工程學上要求扶手的高度爲210~220 mm。

而在大量的明清傢俱存世實例的測量中,玫瑰椅、官帽椅、圈椅等有扶手的明式椅類傢俱,其扶手與坐面的高度基本爲240~250 mm左右,基本吻合人體工程學上規定的尺寸。

底座的人體工程學

底座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座椅。

明式椅類傢俱最常見的底座形式是椅腿,且有四根管腳棖,爲了避免榫眼相交或太近而影響腿足的堅實,四根管腳棖高度各有不同,這種做法民間匠師稱之爲“步步高趕腳棖”。

看面的最低而且形狀較爲扁平且向前凸出,以便於踏足並使腳底舒適,底下還有牙子承託增強它的支撐力,其他三面的這一部位就不一定有牙子。

四根管腳棖有的做法,有的是前後高度一樣,兩側的高度一樣但是高於前後高度;有的做法是兩側的管腳棖高於前面的,但是後面的又高於兩側的,民間匠師稱之爲“步步高”,以表示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另外,由於古代室內地面多由夯土製成,常有溼氣,中醫認爲人體的頸部、腰部和足部最怕受到風寒侵襲,因此尺寸碩大、坐盤較高的官帽椅常設腳踏(又名足承,《魯班經》內叫踏腳仔凳),令腳與地面拉開距離,免受溼氣侵襲。

根據中醫理論,人足底有穴道(湧泉穴),適當按摩即可增加血液循環,同時有助腦部思考的功效。因而出現了滾軸腳踏,以便一邊用功,一邊做運動,裨益身心。

· 02 ·

| 明式椅類傢俱造型中的人體工程學 |

明式椅類傢俱造型優美,能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圈椅椅圈和聯邦棍的人體工程學

圈椅是明式傢俱中常見的椅子類型,其做法打破搭腦和扶手的界限,將兩者連爲一體,一氣呵成,它將人的背部和手臂自然託舉,大臂、小臂同時着陸,形成最大化的接觸面積,這就是圈椅的一個最大優點。

夏天炎熱,坐在圈椅上,人的胳膊會被架起,底下可以通風,非常舒服。

椅圈中部稍粗,逐漸向兩端變細,最後在端部向外形成一個翻轉、類似球形的端頭(俗稱“鱔魚頭”)。

坐者雙手握住椅圈會不自覺地由上順勢而下,從兩側來回摩挲,端頭和手掌內裹的尺度恰好相符,一種安定感油然而生。

上細下粗的S 型曲線或弧形的連幫棍也往往令人來回摩挲。人與傢俱自然交流,心生安定祥和。

另外,聯邦棍具有阻止寬大衣服外露出圍欄的優點。

側腳收分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類傢俱的整體造型做法借鑑了傳統建築,也就是上窄下寬,即所謂的側腳,民間匠師稱爲“梢”或“挓”。

側腳不僅有端莊穩重之感,而且保證了傢俱的穩定性,甚至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分析,它還涵蓋了獨特的視覺語言,即反透視原理。

這種做法具有視覺矯正的作用。椅類傢俱在人的視平線以下,需要俯視,如果不是下出稍的做法,根據透視原理勢必會產生不穩定感,即上大下小。

而側腳,恰恰彌補了這個視錯覺,增強坐者的安全感。

搭腦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類傢俱搭腦的形式隨椅子功能不同而不同。

玫瑰椅,是古代文人治學的書房用椅,通常較矮,直搭腦,向後倚靠,極不舒適,只能正襟危坐,以便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不至昏昏欲睡。

而佈置在廳堂中的官帽椅,多用於會客休閒,因此搭腦正面尺寸通常加寬,並且弧度緩和,貼合坐者的頭、頸曲線,有些椅子甚至在搭腦頂部凹陷下去,以支撐頭部。

線型構件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類傢俱以線型構件爲主。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爲可以更好地利用木材特性,最大限度地減小幹縮溼脹,保持構件原有形狀,而且與中國書法藝術關於線條的要求相切合。

木線條“圓、勁、深、含”且富有節奏,氣韻生動,把明式椅類傢俱的文人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思想勢必也會一起深入到明式椅類傢俱的造型中,尤其是在形式美等方面。

另外,明式椅類傢俱也是比例、對比、曲直、虛實等書法藝術辯證法的實物體現。

· 03 ·

| 明式椅類傢俱用材中的人體工程學 |

明式椅類傢俱的主要用材爲木材。木材的生長輪間、早材與晚材的間隔波動分佈,彷彿人的心臟跳動漲落的節律,因此木材被稱爲是“活的材料”。

人們看到木紋,就會感覺親切和安靜,不僅如此,在明代文人的影響下,明式椅類傢俱的材料還映照出山水畫的意境,尤其是黃花梨、大理石等材料,其外在紋理行雲流水,內在氣韻妙趣天成。

明式椅類傢俱變成了可以落座的立體畫卷,置身其中,心曠神怡。

隨着歲月的流逝,椅類傢俱材料表面經過人爲的摩挲或自然氧化以及歲月留下的痕跡,逐漸在形成包漿,即表面一層光澤的氧化物。

除此之外,椅類傢俱空間佈局和擺放隨季節而變化。如文震亨所說,位置之法,繁簡不同,寒暑各異。

李漁也是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來進行相應的設計,即暖椅冬用,涼杌夏用,以提高椅類傢俱的適應性和舒適度。

明式椅類傢俱有着樸素的人體工程學意識,體現了以人爲本的設計思想,現代中國式傢俱可以在深入研究人體工學原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要求與物質條件,進行有意義的拓展與完善,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減少人體疲。

-  END  -

往期

精彩回顧

一口氣讀懂中國傢俱

慈禧不斷補充,列強不斷搶掠,頤和園的傢俱到現在還剩2000多件

還分不清黃花梨的,看這裏!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研習君微信號

zd18936899675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