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中國製造出了一個“人造太陽”,它比真正的太陽還要火熱好幾倍。學者們藉助於中國合肥市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文名爲“東方超環”,簡稱EAST),把等離子體加熱到了1億攝氏度。中國學者們的成功試驗是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重要步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20日報道,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學者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熱核聚變(thermonuclear fusion)獲得能源。從潛在上來說,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差不多甚至能從水中獲取能源。此外,熱核聚變要比把放射性元素用作核燃料的傳統核能安全許多。但是目前技術只是處於發展之中:尚沒有一個國家掌握可控熱核聚變,以便按照工業規模獲取能源。主要問題在於如何把燒熱到幾百萬度的等離子體從反應堆壁上離析出來。

爲此正好利用託卡馬克(蘇聯研究可控熱核反應的實驗裝置)。這是一種帶有激磁線圈的環狀真空室。在這種託卡馬克裝置中,磁場約束等離子體。的確,目前無法長久約束燒熱的等離子體。但中國人依然在當前的試驗中在“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中把燒熱到1億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到了創紀錄的10秒鐘。

報道稱,中國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上其他34個國家一起,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宋雲濤與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交談,介紹了中國當前試驗結果將如何影響世界熱核聚變的發展。

俄記者:EAST項目整體而言在可控熱核聚變的發展中有何作用?

宋雲濤:EAST同時具有上億溫度的“超高溫”、零下269度的“超低溫”、“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真空”等極限條件。它的建設和運行中,自主發展出了68項關鍵技術,形成了多個重大創新點,如大型超導磁體、超高真空、偏濾器、超導導體生產等,相關技術填補相關國內空白並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一些獨創的技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讚賞和借鑑。

EAST物理實驗先後創造多項託卡馬克運行的世界紀錄,成爲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臺。它可對受控核聚變相關的前沿物理問題開展探索性實驗研究,爲未來穩態、安全、高效的先進商業聚變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術基礎。

俄記者:EAST與其他國家研發出來的託卡馬克有什麼區別?

宋雲濤:EAST是世界上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具備獨有的非圓截面、全超導及主動冷卻內部結構三大特性。EAST的目標是針對近堆芯等離子體穩態先進運行模式的科學和工程問題。與國際其他核聚變裝置相比,EAST是性能最接近ITER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也是未來十年最有能力爲ITER提供長脈衝穩態先進運行高參數的實驗裝置。

俄記者:如果核聚變得到實際應用,那麼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來源的價格將發生什麼變化?這是否意味着,煤炭和石油的價格將下跌?

宋雲濤:傳統能源的煤和石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保持它們作爲能源產品的作用。可控的核聚變反應實現後,社會對於傳統能源的需求會大大減少,但完全取代傳統能源的技術,還是一個過程,也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

據參考消息網記者瞭解,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英文簡稱ITER,是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實驗堆,以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由於其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相似,也被稱爲“人造太陽”。

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新華社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